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赤诚之心书写时代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04:17  中国青年报

  李国勇 戴岳 本报记者 潘婷

  初冬,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患者络绎不绝。一些疑难杂症的患者,慕名找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新生做最后诊断。

  此时,78岁高龄、身患胰腺疾病的张老正在卧床休息。但躺在病床上的他,仍然热心地接待每一位病人。从他亲切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中,很难感觉到病痛对他的折磨。

  61载从医路,张老把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化作对病人的满腔热诚。从解放前夕违抗父命、拒绝赴台到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这位国民党的将门之子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名军医的时代传奇。

  “只有留在大陆,跟共产党走才是正确的”

  1948年秋,华夏大地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张新生的父亲、空军少将张柳云正在为举家赴台进行谋划。没想到正在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南京大学)上学、时年17岁的长子张新生,却作出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选择:拒绝赴台,留在南京完成学业,迎接解放。

  “国民党的腐败我看得太多了,我当时坚信,只有留在大陆,跟共产党走才是正确的。”张新生回忆说。

  1951年秋,张新生就读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改为南京大学医学院,被解放军接管,后改编为第五军医大学。张新生毫不犹豫地带头报名参军。从此,他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刚入伍不久的张新生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当时,张新生因家庭背景特殊,被“控制”使用;因出身“反动家庭”,被打成“走资派的社会基础”,剥夺了实施大手术的权利,被发配去打扫厕所;几乎每年都有学术文章发表,但都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曾多次被基层单位推荐立功,但都未被批准;两次全军普调晋级调衔,都没有他的份儿。

  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张新生在妻子王文霞的鼓励和支持下顽强地坚持着。

  321医院外一科主任孔祥文,是张新生带出的学生。但张新生每个季度都要向时任党小组长的孔祥文汇报一次思想,每年写一份入党申请书。

  张新生曾认真地对找他谈话的孔祥文说:“我知道自己的社会关系复杂,参加革命后又没有什么特殊贡献,组织上对我的考验自然要比别人严一些,时间也要长一些,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党会收下我这颗赤子之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321医院党委派人查清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1977年2月,46岁的张新生终于实现了入党的夙愿。

  “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1977年深秋,又一个人生选择摆在了已到中年的张新生夫妇面前。

  一天,张新生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打开一看,是妹妹转寄来的父亲的亲笔信。

  捧读来信,张新生泪流满面。父亲在信中说,他现在已退休养病,弟弟妹妹先后定居美国,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到美国团聚,并动员他到国外发展。

  一边是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一边是挚爱的医学事业。在人生的艰难抉择面前,张新生思索再三,又一次将感情的砝码重重地压在祖国一边。虽然他曾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曾遭遇了太多的不公,但他仍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新生铺开信笺,给父亲回信:现在,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一颗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他在信中还劝说父亲,早归桑梓,看一看神州大地的喜人巨变。

  父亲又一次尊重并体谅了他的选择。

  然而,这一次选择,却给张新生的人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直至父亲在台湾病逝,作为长子的张新生终于未能见上父亲一面。

  “我是病人,更是医生”

  从成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张新生最爱读的文章就是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当初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辈子要成为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从医61年来,张新生恪守着这份承诺。

  刚到科尔沁草原的时候,张新生备受冷遇。后来有一次,医院在抢救一位草原上的老牧民时,老人突然喉头发生痉挛,嘴里吐出恶臭粘稠的秽物,引起窒息。在场的亲属都捂鼻子躲闪,张新生却毫不犹豫地口对口把秽物从老人嘴里吸了出来,保住了老人的性命。在场的人被这个年轻人金子一样的心感动了。

  有一年,张新生患心肌炎住院。医院的外科医生在给一名患者做全肺切除手术时,肺动脉的结扎口突然脱落,鲜血从动脉喷射出来,医生顿时慌了手脚,不知怎么处理,立即派人去找张新生。刚刚打完点滴正在病床上休息的张新生心急如焚,马上要下地去手术室。

  “你是卧床休息的病人,下床都不便,怎么能做手术呢?”医生立即制止他。

  “我是病人,更是医生!”张新生起身就往外走。医护人员见劝阻不住,只得搀扶着他走上手术台。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病人的肺动脉淹没在血泊之中,情况十分危急。只见张新生以娴熟的技术在血泊中摸索着切开心包,凭着手感迅速找到了肺动脉进行结扎,将血止住。虽说只是短短的20多分钟,可由于心弱体虚,冷汗不断地从他脸上淌下来,张新生不得不坐在凳子上休息两次才完成手术。

  病人得救了,可张新生却累倒在手术室里,从此心脏留下了后遗症。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的努力”

  提起张新生的医技,年过古稀的军区后勤部医研所原所长张兴旺最有发言权。20年前是张新生硬把这位老兵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

  那一年,张兴旺被检查出肺癌伴血性胸水,住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十几名专家会诊后,都惋惜地摇头:肺癌晚期,回天无力。然而,即将从领导岗位离任的张新生却力排众议:“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的努力。”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张新生毫不迟疑地走上了手术台。

  经过细致的研判,他成功切除了病人两个肺叶、一部分左心房。但很快,病人的癌细胞向肾上腺转移。按照常理,癌细胞向别的器官转移,属于肺癌四期,等于宣判了“死刑”。同事们都劝他别费劲了。但他还是不甘心,仔细分析了病情后,又对病人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这一次他又切除了病人的一部分肝脏、一部分肾脏、一个肾上腺、一部分膈肌、一部分下腔静脉和交感神经。

  张新生创造了中外肿瘤治疗上的奇迹:7个器官被切除的张兴旺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至今已经健康地活了20年,大大超过了肺癌肾上腺转移生存20个月的医学纪录!

  手术成功后,张新生对病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这一病例的文章,引起了中外医学界的强烈反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来函邀请他去作报告。

  2007年4月,张新生患了极为罕见的嗜酸细胞胆囊炎。院长带领全院资深专家教授进行大会诊,却仍摸不准病情,情况危急。院长对他说:“这种病医院没有经验,准备把你转入解放军总医院治疗。”

  然而,张新生的一番话却出人意料:“越是没有经验越是要相信自己的专家,趁这个机会大家可以拿我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医院也可以积累经验。”在场的30余名专家教授和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经过20多个小时的仔细检查和会诊,医院终于查出了病因,取得了该病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现在,年过古稀的张新生正在北京的301医院接受治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