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农村公路建设铺就高原少数民族群众"幸福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07:17  青海新闻网

  新华社西宁12月4日电(记者骆晓飞)湍急的黄河水从梧桐村旁流过,将这个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牧业村一分为二。由于仅有的一座简易吊桥年久失修,成为危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牧民在出行和牲畜转场中吃尽了苦头,有40余名群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年9月,随着一座投资7000余万元的新悬索桥横跨黄河两岸,这个村的牧民群众终于不再为“过河难”而犯愁了。“这是一座‘功德桥’和‘连心桥’,它不仅解决了梧桐村牧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68岁的藏族老人智华说。智华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梧桐村群众内心的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农牧区群众对青海农村公路建设由衷的认可。

  2003年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6年间,青海改建和新建农村牧区公路近4万公里,增加便民桥1500多座,使350多万各族群众从交通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西部大开发10年,是青海公路建设发展最快和投入最大的10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近600亿元,其中有30%以上的投资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青海省交通厅厅长杨伯让说。

  杨伯让介绍,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青海农村牧区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从本世纪初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了目前的43320公里,全省90%以上的建制村都通了公路,还有2225个村实施了村道硬化工程。

  农村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而且为农牧区群众打通了致富门路,居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牙曲村的牧民文德对此有着更深的感受。

  牙曲村是位于三江源腹地的一个只有几十户牧民的小村庄,这个村庄距离县城和乡政府所在地均超过了100公里,而且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近4700米。

  过去,由于不通公路,对文德和同村的牧民来说,去趟县城或者乡政府都意味着要经历一次坎坷的“旅行”,有时甚至几年都去不了一趟县城。两年前,随着一条连接索加乡和县城之间的乡村道路从牙曲村横穿而过,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50多岁的文德还用出售牛羊和挖虫草挣的钱买了一辆二手皮卡。现在他不仅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往返于县城和索加之间,而且偶尔还利用外出的机会做一点虫草、毛皮之类的买卖。“通路以后,生活方便了,而且做这些小买卖,每年可以多收入1000到2000元。”文德说。

  “要致富,先修路。”杨伯让说,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最大障碍,通过加大农牧区公路建设投资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持续加大农牧区公路建设仍然是今后青海交通工作的重点。

  杨伯让告诉记者,今明两年,青海对农牧区公路建设的投资都将超过30亿元,到2012年,这个平均海拔3000多米、拥有2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的边远省份,公路通车里程和交通服务水平将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虫草 化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