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危机后”还是“后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07:36  东方网-文汇报

  在各国异常一致的救助行动下,全球经济下滑的态势已被止住;但现在能否定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全球进入了“危机后”时代?昨天,在上海市政府金融办、市台办、市港澳办和黄浦区政府主办的“外滩金融传承与创新——2009两岸三地金融论坛”上,首位主旨演讲嘉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单刀直入:尽管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我们当前仍然处于“后危机”之中:全球经济的痼疾并未消除,此轮大规模救助政策还可能带来“新症”;“止血”之后,“治病”成为当务之急。

  金融业“自娱自乐”等痼疾未除

  经济危机固然是矛盾的总爆发,但同时也是为未来成长寻找新基础的过程。此轮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各主要经济体认识统一,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联合救助行动,成功止住了经济下滑。然而“止血”之后面临着新问题,李扬坦率直言:“危机的净化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引发这场危机的基本因素并未被彻底消除。他概括了全球经济的六大痼疾——

  金融业“自娱自乐”,与实体经济发生疏离,并最终带给实体经济负面影响;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有些国家长期贸易顺差,有些则长期逆差,有些国家长期高储蓄,有些则长期高负债;不合理的国际货币政策;新经济时代的科技基础被消耗殆尽;新的监管理念和框架仍未诞生;资产负债表的长期扭曲。

  全球经济的这六大痼疾未能被此次金融危机“消毒”,那么,在遏制了危机的破坏力之后,我们该用什么来取代“危机的净化作用”?

  “救助成本”面临支付考验

  李扬所说的“后危机”还包括全球大规模救助措施的“成本”如何支付。他认为至少有三大“成本”

  ——各国央行在抵御金融危机时都提供了巨量的货币供应,但央行的“商业银行化”带来了潜在通胀风险,“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通胀,它不表现在CPI和PPI上,而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对于资产价格的通胀,我们迄今没有有效办法。”

  各国财政为抵御危机而制造的天量赤字,也是一笔需要支付的“救助成本”。李扬表示,当前我们所讨论的“合适的退出机制”,所要解决的正是这样一个矛盾: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但如果现在政府尝试用加税、削减开支等措施来控制财政赤字,经济复苏的基础就可能被削弱。

  此外,由于此次主要经济体均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近年来“流行”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经济秩序“崩溃”;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也成为全球需要支付的“救助成本”。

  走出“后危机”需靠新的科技基础

  “此次金融危机,事实上根源于科技危机。”李扬认为,上一轮产生了以IT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但新经济的科技动力如今已经消耗殆尽,“人类需要找到新的科技基础。”

  李扬提醒,在“4万亿”带来的兴奋之中,人们忽略了中国政府更重要的举措——2008年下半年同时启动16个科技专项,其中任何一个取得突破都会带来很多机会;今年11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又列出五个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传感网与物联网关键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科学),它们将是中国走出“后危机时代”最根本的措施。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朱晓明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钮怿王宝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