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院士增选坚持“品行端正”标准喝彩

  新闻背景 据12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工程院近日新增选院士48人,此次增选首次推出“品行端正”标准。针对院士增选中存在的“助选现象”———“有候选人到处找人,也有单位出面,甚至送礼的现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说:“确实有人到处‘跑’,不是一个两个,这次就没当选。实际上,如果他们不跑的话,说不定还有可能入选。”

  “不跑,有可能当选,到处跑,就没当选”。我们为中国工程院这次新增选院士的干干净净喝彩。近年来,官场的“跑风”丝丝缕缕吹进了社会不同领域包括科教文化领域。评教授、评论文、评学术奖,乃至选院士,都有了托人情、送大礼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12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仅很难保证教授、院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品行,更不利于社会廉洁文化氛围的形成。

  记者:近几年,官场“跑官要官”的腐败风气蔓延到经济领域,工程建设领域的“跑工程”、“跑项目”就是具体表现。如今,我们发现这种“跑风”仍呈蔓延之势,有些人为了获得院士这一学术上的最高荣誉而“跑院士”。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景平: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是腐败风气蔓延到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反映。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理,它将蜕变成为一种腐败亚文化现象,得到社会的默许或认同,极大地危害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所以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体制的、制度的;也有社会的、个人的。除了我国的“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如等级制和终身制)外,社会的浮躁心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科技界也受到社会上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争名逐利,不仅跑科研项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而且“跑院士”,败坏了院士的形象。这不仅很难保证院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品行,更重要的是加剧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泛滥。

  记者:中国工程院此次增选院士推出并坚持“品行端正”标准,这对反腐倡廉建设有什么积极意义?

  李景平:推出“品行端正”标准,中国工程院这个“入口关”把得实在是好。“品行端正”标准对“跑院士”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对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品行端正”标准也告诫我们:反腐倡廉建设不仅仅是党政机关的事,公共管理领域、科学技术界、教育界同样也要反腐倡廉。

  记者:廉洁是健康社会的基本元素,你认为如何在整个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李景平:在整个社会营造廉洁文化氛围,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品行端正”就是其内涵之一。诚信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有社会氛围,要有制度机制保障。因此,要从战略防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要结合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诚信宣传,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氛围。对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等教育,促进政府机关规范办事程序、取信于社会;在企业等经营主体中要开展“守法经营、诚信兴商”,“守合同重信用”等主题活动,增强其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对事业单位、公共部门要进行廉洁自律、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等教育,促进事业单位、公共部门规范行业行为、赢得社会的认同。

  其次,要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难行”。整个社会在诚信这方面形成共识,社会的信用体制就建立起来了。

  第三,诚信要有制度保障。诚信制度保障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如社会主义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层次是社会关系或行为模式意义上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第三层次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意义上的制度,如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等。三个层次的制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