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开始“解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11:13  安徽市场报

  

哥本哈根开始“解气”

  北京时间12月7日17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

  本次大会预定到18日结束,将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

  中国坚持的立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的态度自然也成为被关注焦点。先期到达参加会议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向媒体表述了中国政府在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态度和原则。

  解振华首先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这次气候大会。

  解振华:“因为气候变化有一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大家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就哥本哈根会议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

  解振华认为会议成功的关键在于各方能找出共同点,进行有前提的妥协。

  解振华:“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谈判中各方在坚持自己利益跟立场的同时找出共同点。大家都做出自己各自的妥协,但这种妥协的前提必须是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

  解振华:“我们中国代表团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一定会在会议中发挥我们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来推动这次会议取得积极性成果。”

  4个主要争议议题

  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仍然就关键议题有争议,大会将针对下述几个问题加以澄清:

  1.发达国家的废气减排目标;

  2.发展中国家对减少废气排放的承诺;

  3.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与技术支持,以鼓励它们减少废气排放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冲击;

  4.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体制架构,以处理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需要。

  各国底牌抢先看

  欧盟到2020年减排20%

  在谈判各方中,欧盟的底牌亮得最早。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争取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并表示愿与其他发达国家一道将中期减排目标提高到30%。

  美国到2020年减排4%

  美国的底牌亮得很晚。奥巴马政府的计划是,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这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这个目标比欧盟差得远,甚至低于《京都议定书》给它规定的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的7%。

  日本前提条件无法成立

  日本今年下半年政府换届,底牌也出现变化。前任政府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是8%,而鸠山由纪夫政府提出的是25%,应该说高出很多。但可惜的是,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所有主要排放国参与减排。这个前提条件无法成立,因为它没有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违背了气候变化谈判所遵循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伞形集团”夹带前提条件

  在气候谈判中,美国和日本属于同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俄罗斯等非欧盟发达国家,因在世界地图上这些国家的连线形成伞形,因此被称为“伞形集团”。

  澳大利亚承诺到2020年在2000年基础上减排5%至25%(后一个数字均是有条件承诺),但这个目标已被议会两次否决;新西兰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0%至20%;俄罗斯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至25%;加拿大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减排20%,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

  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宣布要采取自主行动。比如,巴西计划到2020年在预期基础上减排36.1%至38.9%;中国承诺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决定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20%至25%。

  世界气候大会将有超过15000名各国领导人及各界代表齐聚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贝拉会议中心,警方为应对大会期间的抗议行动进行了各种周密准备工作,其中包括37个用于关押闹事者的大铁笼,预计可以容纳至少350人,将被用于短时间拘留。 此举受到了人权团体的批评,称其触犯了被捕者不得受辱、拘留地点必须有可躺卧的地方并配有厕所的国际标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