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当今华文教师的处境,和当年华校里英文教师的处境颇为相似。在讲华语的学校大环境中,不管英文教师有多本事,多有献身精神,多有创意,多懂得循循善诱,其结果都是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英文。
在那个时代,学校里的双语教育还面对方言的障碍,绝大多数学生是进了小一才开始学华语和英语。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华族家庭仍然以方言为主要用语。方言在那个时候,是大多数华人的母语。
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1979年讲华语运动开始推行后,华语迅速取代方言。然而,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好景不长,华语并没有守住家庭这道最重要的语文防线。英语现在成了新加坡60%华族小一生的主要家庭用语。这个趋势,看来殊难逆转。因为,大多数新加坡年轻家长都习惯了以英语相互沟通,缺乏在家里为孩子营造双语环境的意识。社会大环境也导致人们把英语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常常在公共场合看到不仅父母和子女讲英语,不少祖父母也追着孙子孙女讲破碎的英语,可为证。
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大环境里,教学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让家长们会错意,以为调整了华文华语的教学法,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好母语。
关于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经观察到了。楚国的大夫要孩子学齐国(北方)话,即便请来了一个齐国教师在家中天天补习,也敌不过他周遭的楚语环境,即使天天拿着藤条逼他学也学不好。如果那个时候有电脑,情况或许会好一点吧。但相信也难以出现奇迹。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更加需要认识到,对于语言的学习,环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在香港生活的印度人,自然而然就会讲流利的广东话,就像过去在牛车水做生意的潮州人或福建人,自然而然的都会讲不错的广东话。而在芽笼一带做生意的华族小贩,也自然而然地会讲巴刹马来话。环境使然也。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相信没有人天生是排斥华文华语的。那些厌恶华文的孩子是无罪的,追究原因,就像楚国大夫的孩子一样,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然。因此,单纯地在教学法上下功夫,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现在的语言大环境,让许多人以为,新加坡人的英文教学似乎是没有问题的,其实这只是个错觉。人们之所以没有对英文的教与学发出怨言,也是环境的因素在起作用。
此外,在小学阶段,学英文碰上问题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迫于形势,非学好不可,即使学不好也不会得到多大的同情,或者只能怪自己天生愚钝,不是读书的料。但认真讲,英语还是许多家庭的外语,因此,华文教学法固然值得注意,英文教学法也不可被忽视或不讲究。
讲究教学法是科学的。但是,我们还须认识教学法的局限性,并设法辅之以语文教学的有利环境。从这一点看,华语运动很需要做一番彻底的检讨。这个运动原本是要做到华族家庭以华语取代方言,在开始的十年,看来成绩卓著,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却是在节节败退。华语如果无法在家庭这道防线上收复失地,那么,新加坡政府的双语政策就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强制性的母语学习。而如果眼前的语言形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到了60%的父母不再以为孩子是华人,所以应该学习自己的母语的时候,这道防线在政治上是极其脆弱的。(吴俊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