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探索“低碳城市”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04:30  舜网-济南日报

  随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开幕,“减排”、“低碳”成为最近国际舆论最热的词汇。

  虽然有关气候变暖的各种成因,地球和人类对气候变暖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大等议题在科学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未开之前,各国就为减排目标的承诺相互推诿,悲观论者甚至断定“会议将无果而终,不欢而散”,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包括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山这地球三极在内的许多地方的冰川正在悄悄融化,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人类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全球变暖该由谁来埋单

  显然,气候问题已不单纯是改善地球环境和争夺气候话语权的问题,各国的博弈更不是穷国富国的认识差异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排放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之争,而是对未来发展权的争夺。

  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跨过了高排放的门槛,发展中国家因为仍需要发展,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能源利用现状和现有经济结构。这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问题,同样也是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分工问题和劳动者就业门槛问题。在碳排放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和环境的日渐恶劣应该由谁来埋单?

  目前有两组数据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制定自己减排政策的依据。一是发达国家经常引用的各国近年来“每年的碳排放总量”,在这组数据中,中国被指为“世界第一”(大约每年为65亿吨),美国位居第二(60亿吨)。二是发展中国家引用的“每年人均碳排放量”。在这个榜单上,美国高居首席,日本人均12吨,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2吨,都远超中国(人均5吨)和印度(2吨)。而且依照有关方面的估计,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有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只占余下的20%,这样看来全球变暖由谁来埋单就显而易见了。

  改善气候环境中国锲而不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避免发展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但人口众多、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难题,中国还是走上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老路,虽不是完全复制西方工业大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经济在此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还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掀起了节能减排的浪潮。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国际层面,中国于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表率。为切实履行对《公约》的承诺,我国1998年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4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大大提升了《公约》协调机构的地位,2008年的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0个,并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2008年10月,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节能减排催生低碳城市

  2008年初,中国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城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成为继“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内地城市的最热目标。

  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相信“低碳城市”的探索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

  例如在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的城市,应该大力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包括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伏利用,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等,都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和利用大国来说,使用太阳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不产生丝毫的污染,太阳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尤其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节能方式提出以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我国的太阳能企业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目前已经在全国成功运作了1000余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被誉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相信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将越来越多,中国的节能减排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周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