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华科科研文章首登《自然》杂志

  

图文:华科科研文章首登《自然》杂志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袁约翰生前照(资料图片)

  (记者高家龙 通讯员熊伟强 万霞)昨悉,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华中科技大英国籍教授袁约翰研究成果的介绍文章《Tibet’sseedsmustbestoredasclimatechanges》(译:西藏的种子必须储藏起来以应对气候变化),发表在世界顶级自然科学刊物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这是该杂志首次刊登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身份署名的文章,而该杂志此前刊登的在鄂高校科研文章并不多见。

  在2008年3月27日出版的第452期《自然》杂志上,袁约翰教授介绍了西藏植物资源保护的严峻现状——随着冰川消融,青藏地区6000多种高原植物的生存会受到威胁,尽管西藏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子资源数目占了中国的1/3,但却没有一个植物园对其进行保护。位于英国的千年种子库有3种藏区种子,而位于昆明的我国最大种子库里一种也没有保存。

  华中科大中英联合实验室主任何光源教授说,2007年,袁约翰教授在西藏考察结束,回到学校将上述发现撰文并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遗憾的是,2008年12月20日,袁约翰教授不幸因病逝世。

  何光源说,在我国,农作物以外的植物种子保护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一论文的发表,对我国建立完善的植物资源库会起到很大影响。

  袁约翰教授1940年生于湖北安陆,父亲是传教士,母亲在安陆行医,在中国度过童年的他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2005年,他被华中科大聘为教授,在中英联合实验室工作。今天,该校将举行追思会,以纪念袁约翰为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追忆】

  一个小实验至少做5次 请学生在饭桌上谈学术

  刻苦、投入——何光源教授用这两个词形容袁约翰教授的工作态度。而在曾经受袁约翰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周诗毅看来,自己的老师甚至严谨得有些“固执”。

  一次,周诗毅把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小实验重复了两次,就向袁约翰教授交差了。袁教授则看出了问题,要他重做并至少重复五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严谨。现在回忆起来,周诗毅仍觉庆幸——要是这一小步没有做好,整个持续近两年的实验可能就白做了。

  为了让实验室的中国博士生习惯讲英文,袁约翰教授自己拿钱,每天中午请他们吃饭,让大家在饭桌上用英文谈学术和生活上的问题,逐渐地提高他们的英文口语水平。

  2005年,袁约翰来湖北工作,把自己在安陆儿时的玩伴请到武汉聚会,又买了中国菜谱,学做豆角茄子和红烧豆腐。此外,他还经常拿出发黄的老照片给学生看,并将他儿时邻居——一位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太太介绍给学生们认识。

  (记者高家龙 通讯员熊伟强 万霞)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