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新才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3日02:40  舜网-济南日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企业经历了一次大的洗牌,济南数千家企业也经受了严峻考验。当前形势下,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但是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后全运时代”保持济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济南经济急需由要素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上来。

  抵御危机关键靠创新驱动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发展空间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不能走靠占地盘、铺摊子谋求增长的路子,必须培育新的产业体系。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单位产出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既是济南的优势,也是今后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回顾这次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受冲击较大的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核心竞争力。凡是研发能力强、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受到的冲击都较小。从我市企业的情况看,重汽、二机床、齐鲁制药等创新型企业受影响不大,浪潮、中创、九阳等科技型企业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市科技局负责人认为,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不单单在于克服金融方面的问题,也不在于短期增加需求,关键是依靠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并通过创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财富持续增加、人民共同富裕、消费水平提升。这才是扩内需保增长、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来愈明显。从统计数据看,2002年至2008年,我市连续6年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目标,2008年达到1460亿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交通装备产业具备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三大产业产值约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6%。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半导体照明、光伏发电、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有望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大瓶颈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有关专家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渗透力强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点,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不足是困扰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为:企业科技投入低,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层次多处于低端;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另外,目前我市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资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导致企业创新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缺少风险担保机制,商业银行缺乏进行技术创新贷款的积极性,企业自主创新所需大量资金,无法及时从金融机构获得。

  科技资源整体优势发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市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相对较少,高校院所参与济南发展的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成果转化水平不高。

  在探讨影响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时,自主创新财力投入不足与技术创新人才数量匮乏等直接因素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却往往被忽略。受儒家思想中庸保守文化传统的影响,

  济南人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滞后,有利于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文化观念还有待完善。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需“两条腿”走路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济南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应靠“两条腿”走路,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快速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一方面,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关联度,培育更多的成长型科技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聚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有关专家建议,我市应紧密结合实际,根据科技创新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具有比较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精心筛选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围绕扩内需保增长,抓紧启动一批有望较快取得技术突破和形成市场竞争力产品的项目,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经济繁荣。围绕节能降耗减排,重点加强循环经济、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抓住我市列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机遇,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争取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装备产业化上抢占一席之地。

  多形式、多渠道推进产学研融合,是推动高新技术“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我市应充分发挥六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让更多的高校、科研单位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和科研攻关任务,探索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顺畅流动的社会机制。(本报记者 祝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