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组统计数字令三湘父老兴奋不已:2009年,湖南省预计GDP实现12300亿元,增幅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5元,预计同比分别实际增长9.5%和11%;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3%;种植业、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均有增加。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提出:2010年湖南将继续“突出改善民生目标”,让百姓荷包增长速度与GDP同步。(1月5日湖南红网)
众所周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部大省湖南也深受其累。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湖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科学决策,从容应对,统筹做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各项工作,及时出台了数十项具体政策,着力解决事关老百姓生存、发展、福利等重大民生问题,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科学跨越,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张春贤主政湖南之后,提得最多的就是“改善民生”。在张书记的眼里,评价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做得好不好,GDP这个约束性指标并非唯一的“尺子”,老百姓收入高不高,生活质量好不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也的确如此,老百姓收入高,荷包里有了钱,才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才能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才能提升幸福指数。可以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在民生方面不再有“后顾之忧”,其蕴藏的消费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在我看来,湖南百姓的荷包渐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嘴上政绩。这些年来,湖南一直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力。在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春贤所作的报告中,37个“富民强省”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自那以后,“富民强省”以“富民”为先,经济发展以“民生”为重,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战略,积极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再就业,成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为了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新招、实招迭出。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将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上,以投资促就业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二是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让每一个人都来分享改革红利,“直接”增加广大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三是通过健全完善医疗、养老、职业技能培训等制度机制,让人人能就业,个个挣工资,“间接”增加居民收入;四是大幅度减轻城乡居民税费负担,尤其是“两免一补”的推广,使居民教育费用负担大幅降低,生活环境日益宽松。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2009年,湖南省委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弯道超车”发展战略,及时出台了数十项具体政策,全面对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比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全民创业,帮助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就业,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促进产业园区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这一系列“组合拳”相继出手,从不同层面、不约而同地锁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这个主题。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2007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08年,湖南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大省行列;2009年,湖南省经济高开稳走,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老百姓对民生问题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省会城市长沙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荣誉,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政府心系群众的情怀和责任担当。
眼下的湖南,已经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三湘大地,呈现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基于此,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再擂战鼓,2010年,湖南省不再将GDP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可以预期,湖南经济又将迎来新一轮增长的“春天”,老百姓的“荷包”也将会因此更丰更鼓。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