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处江南,水网密布,河沟多,桥自然也多。但古时建桥的材料除了砖石外,主要是木头。因此,历史上南京不少地方取名“板桥”或“某某板桥”。随着时光的流逝,有的“板桥”因难寻踪迹而“徒有虚名”,有的已经先于老地名烟消云散。
雨花台区板桥曾商贾云集
如果要给南京叫“板桥”的地名排个队,位于现在雨花台区的板桥,应该算“老大”。这个板桥早在六朝时即已存在,又名古雄,汉代又称板桥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江水位三山,又湘入土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此处的“浮桥”便是最早的板桥。
历史上的板桥因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是商贾云集之地,苏盐陶瓷,木材竹器,在这里中转和流通。南朝《洲歌云》:“送歌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板桥生机勃勃兴旺景象。与此同时,板桥也是人文荟萃之所,郭璞、李白、杨万里、陆游、蔡宗旦、韦庄、王安石、郭沫若等名人都游历板桥,并留有诗句。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远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的千古名句,写的就是板桥西南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长江下游“三矶”之一的三山矶的景色。
历史上流传的岳飞大破金兀术骑兵之战,胡大海走马夺古雄,“新亭对泣”等传说也出在这里。现在,雨花台区板桥新城命名8条新路名时,将其中一条道路命名为“新亭大街”。
“拖板桥”在明朝时是税关
可能是这个“大板桥”名气太大或捷足先登,南京其他的“板桥”按次序排行在后。如下关区的“板桥”叫“二板桥”,江宁区有个“三板桥”,“四板桥”位于栖霞区的新合村一带,秦淮区南门老街剪子巷有个“五板桥”。除了这些“称兄道弟”的“板桥”外,南京还有“拖板桥”、“长板桥”、“石板桥”等。据统计,南京包含“板桥”的地名至少有8个。
其中,令人觉得名字有点怪异的是“拖板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古代的税关。明宣德四年,官府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收船舶税,“每船百料,纳钞百贯”。当时,朝廷发行的“大明宝钞”是纸币,商民都不愿意使用,“上新河关”规定,商人只用大明宝钞缴税,促进宝钞流通,所以上新河古代又被称为“钞关”或“宝钞关”,这是南京设立钞关之始。当时的拖板桥由石头构建,桥边有石护栏,石护栏上有石兽。所谓“拖板桥”,就是在桥下设一挡板,船家缴税后才将挡板拖去放行。如今,拖板桥的地名仍然存在,即赛虹桥附近的西城路一带。许多市民知道“拖板桥”,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二手自行车黑市,有的在此买便宜车,有的人车丢了在此找回。
至少还有三地曾叫“板桥”
随着南京城水系的变迁及城市的建设,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板桥”都已先后消失了。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岸曾有座长板桥,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中秋之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赏月,对月赋诗。明亡后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清初文学家余怀所作的短篇艳情小说《板桥杂记》,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长板桥一带的桨声灯影、旧院诸名妓的风花雪月。
在太平北路现“1912时尚休闲商业街”的原址,曾有个“板桥新村”,16幢砖木结构联排建筑专供中央陆军大学高级教官居住。“板桥”这一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其东北方向的清溪河上有一座木板拱架桥,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诗“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民国时,在国民大会堂(即现人民大会堂)后原南京卷烟厂所在地,还有个“石板桥”,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公馆就在“石板桥”,当时林森从这里到长江路299号的总统府办公非常方便。“石板桥”这一地名在1935年前后已废弃不用,南京的“板桥”也就越来越少了。本报记者 郑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