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声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眼中,“沈浩是小岗村的大恩人”。严金昌说,2004年2月,沈浩刚来的时候,小岗村只能解决温饱,家家只有一层的瓦房。如今,家家都盖起两层楼,村民们每年都有一笔土地流转的收入,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到村里的企业上班,额外再挣一份工资。
“这种幸福生活是沈浩给的”
2009年12月3日,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村里无工不富啊,沈浩招商引资后,村里的部分土地实现流转,村里的企业也发展起来了。
如今,严金昌的5个儿子家家有彩电、摩托车,全家每年收入十多万元。大儿子在GLG公司上班,每天挣60元,大媳妇月工资1000元,公司管吃管喝;二儿子在GLG公司跑运输每天挣110元;三儿子跑运输,每月能挣3000元,媳妇在家种葡萄干零活;四儿子在村里开小饭店;五儿子在村里的钢构厂上班,每天能挣80元。
严金昌老人说,在外打工每月挣2000元,不如在村里企业每月挣1000元,家里人能聚在一起多幸福啊。是沈浩给我们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打工挣钱机会,生活一天比一天富,全家人还能天天见面,这种幸福生活是沈浩给的,他是小岗村的大恩人啊!
“沈浩让小岗村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小岗村却让沈浩吃尽苦头,操碎了心。沈浩是让小岗村累死的,我们对不起他啊!”说到这,严金昌已是满眼泪水。
“他是一个活泼、有耐心的人”
2009年12月4日,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严立华、严宏昌、关友江、严立学、严学昌、严美昌、严国品、关友申一起接受记者采访,讲述沈浩的故事。
在严宏昌眼中,沈浩是一个“直爽、心直口快”的人,乡亲们很好和他接近,他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根本看不出他是干部。他很喜欢听乡亲们发表意见,如果你提的意见对,他会马上采纳你的建议。
“沈浩是一个很活泼的人,也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严金昌说,沈浩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很幽默,经常亲切地叫他“老金子”。
可是性格活泼的沈浩,也有被村民为难得落泪的时候。严金昌说,有一个村民因为不到一亩地的土地流传问题,几次和沈浩纠缠,吃饭时同意流转,吃完饭就又变卦了,沈浩回到自己的住处急得都哭了。农村工作不好做,伤心过后,沈浩又一次到这个村民家继续做工作,直到做通他的工作。
“他对人和气,心特别善”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们第一次按“红手印”就是在严立华家。25年后,严立华家里迎来一个省城下派干部,他就是沈浩。“沈浩一到小岗村,就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对人特别和气,一般外派干部可能会看不起当地乡亲。但是沈浩不是这样,看到老人上前打个招呼,看到小孩就抱一抱,看到谁家有困难,就自掏腰包帮助人家。”严立华说。
“沈浩的心特别善。”严俊昌告诉记者,2008年经济条件不好的石马村并入小岗村,沈浩一见着原来石马村的特困户,就把自己身上的钱成百地往外掏。他看不得那些孩子挨饿受冻。
“沈浩从来没有看不起人,不会因为你是个老头子,就看不起你。他对谁都很好,即使别人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还能继续对人家好。”村民严国品说。
“做事实打实,为官清廉”
“沈浩,确确实实为小岗村出了力,做了实事。”村民严美昌说,沈浩去世后的一个月里,他去沈浩墓前祭拜了3次。
“大包干”带头人中的运输大户严学昌评价沈浩:“和老中青都能聊得来,做事情实打实,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村里的路修好后,严学昌找到沈浩说,以后小岗村发展旅游业,希望沈浩帮助办一条小岗村到省城合肥的客运线路。沈浩听了觉得好,就忙着跑小岗村到合肥的线路。可是到合肥一谈,运管部门的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连一个小小村子也想在合肥开一条班车线路,那合肥不就成了全省的大停车场啦?不行,不行!”
严学昌一听,觉得没有希望了。但是沈浩不气馁,仍然带着严学昌到处跑。严学昌亲眼看到,沈浩为了这条班车线路,跑省交通厅,跑市交管局,跑运管处,跑汽车站,不知受了人家多少白眼。沈浩还要陪着笑脸请人吃饭,并且不要严学昌掏一分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年底,小岗村到合肥的客运线路终于开通了。沈浩又帮着给严学昌办了10万元低息贷款买车。为了感谢沈浩,严学昌买了烟、酒要送给沈浩,沈浩不要。后来他又要送鸡和鸡蛋,沈浩还是不要。“当时沈浩说,只要对小岗村发展有利的事,我能办的事一定尽力办。”这句话,严学昌一直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