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曾艳珠 通讯员岑浩仪、何晓燕摄影报道)一处民居成文化变迁活化石,一座古桥见证南海和三水学童的求学路……记者昨日从三水区文广新局获悉,三水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查出包括迳口天桥村民居、三水百坭文桥在内的161处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经通过省、市专家的验收。
三水保存最好古石桥
据三水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介绍,文桥是南海丹灶和三水清塘两地的重要通道,相传是为了方便往来于丹灶与清塘两地的学童和教师上学放学而建。
近日,记者与专家们一起登上这座古桥,只见古桥两侧各有四个石墩,左侧的第二个石墩已经遭到破坏,而石墩中间都凿有圆孔,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立诚表示,以前桥两侧可能还有铁杆相连,后被破坏。
三水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文桥是三水区保存得最好的古石桥,对研究三水的桥梁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地人告诉记者,一百年前,南海丹灶和三水清塘的学生就通过这座桥,走进求学的课堂,因此人称“文桥”,文桥较为窄小,已经很少有人从上过桥。
据介绍,在三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文桥等161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天桥村民居、塱西村董氏大宗祠、芦苞社区骑楼、赤西村洋楼、李家村古民居等。
文桥位于三水白坭镇周村村委会五组村樵北涌上,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中型古石桥,全长28.58米,宽2.16米。文桥在水面上方共有5跨,每跨由5条大小相似的花岗岩石梁组成,故又称之为“五度桥”。桥身两侧石梁刻着“文桥”、“光绪辛卯仲冬易石”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