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陈鹏飞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明天。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载体,完善教育网络,优化社会环境,构建起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创新形式载体,塑造美好心灵
在武汉市广埠屯小学,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学生导游团”。
小导游的主要职责是对照教学楼走廊内张贴的“中华五千年文化路线图”,义务为全校师生讲解。
以此为载体,学校大力开展“学雅规、练雅行、扬雅风”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现代文明。在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广埠屯小学的经验荣获一等奖。
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总结推广“雅行教育”经验,推进“雅行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在荆楚大地开花结果。
近年来,省文明委还组织成员单位在全省开展了感恩教育、体验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五个一”(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一场文艺演出、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现代少年形象大使”、“湖北美德少年”评选,以鲜明的主题和有效的载体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按照中央文明办的部署,2008年6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四部门共同主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并同向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和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全省中小学校还广泛开展了“中华魂—祖国在我心中”、“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竞赛、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征文和“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
净化文化环境,营造“碧水蓝天”
桃李芬芳离不开“碧水蓝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党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是时代赋予的职责。
针对暑期青少年疏于管理的现状,我省从2004年起,连续6年开展“暑期集中行动”,针对群众关注的课业负担、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等突出问题,采取专项整治行动。这项活动也因其影响广泛、成效显著而入选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品牌。
2009年2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建立了由省文明办、教育、公安等1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全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文明委召开全省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各部门形成合力,开展了取缔黑网吧、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扫黄打非”、净化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
各地各部门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近几年,我省组织拍摄了电影《留守孩子》、《六年级的夏天》等一批深受未成年人欢迎的影视作品,组织了《花季风》、《载梦的小船》、《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等一大批优秀少儿剧目的推介演出,开展了“楚天群星奖”、“楚天蒲公英奖”、“金蕾奖”戏曲、美术、书法、声乐比赛活动,出版了《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等优秀少儿读物,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让学生在上网学习、有益娱乐中开阔视野,武汉市还每年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将全市150所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打造成“绿色网吧”。
健全教育网络,铺就关爱之路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
从2005年开始,省文明委坚持推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单位工作述职考评制度和联系点制度,省直54个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分别联系51个县(市、区),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省还建立了由省委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家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省家庭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各地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武汉、宜昌、荆州、黄石等地成立区、街道、学校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形成了以街道和学校为支撑点的社区教育工作机制。组织教师下社区、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各类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心,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
不少地方依托社区“四点半”学校和青少年宫,发挥“五老”人员、志愿者和道德模范的作用,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
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社会关注的焦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管理的意见》,省文明委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孝昌县农村“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黄石市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体验教育、监利县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程等经验,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