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独立探险科考者
在别人纷纷拿到各种奖励,光环笼罩的时候,这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在西南一隅,四处寻找一份资助去完成自己的环保考察项目。他用自己的脚步完成中国民间最艰难的环保考察,弥补着官方的缺失
五十岁的“愤青”
在别人纷纷拿到各种奖励,光环笼罩的时候,这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在西南一隅,四处寻找一份资助去完成自己的环保考察项目。
二十多年来,他用漂流、徒步、攀登、驾车等各种方式实地科考,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几乎所有的江河——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汉江、塔里木河。
他用自己的脚步完成中国民间最艰难的环保考察,弥补了官方的缺失。他叫杨勇。他的头衔有很多,但是几乎所有媒体都不会写明他的头衔。他被媒体称作是最开放的民间环保专家。
整个2009年,杨勇都异常忙碌,马不停蹄地辗转于江河和山脉之间,他甚至都来不及打理自己的胡子。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只能匆匆应付,第二天就得陪一家媒体去看看溪洛渡水电站。
事实上,两天前他刚刚结束了“江河十年行”的活动,风尘仆仆回到成都,在这之前,他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为中国找水”的科考项目——历时143天,贯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山西5个西北大省,全程43000公里。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环保践行者竟已年过五旬。一个多月前,在“为中国找水”考察途中的陕西渭河入黄口,杨勇过了自己五十岁的生日。
和很多因为种种契机而走上环保事业的人士相比,学地质出身的杨勇,从一开始注定就和江湖河山结缘。198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攀枝花矿务局工作,受到当时徒步长江的影响,杨勇萌生了徒步考察的念头。经过五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杨勇如愿以偿,1986年,他历经187天,完成了漂流长江这一创举。
“6300公里的长江,最触目惊心的是金沙江,森林植被大量采伐,尤其是德砻那一带。”杨勇回忆说。之所以关注金沙江流域,是因为当时三峡水电站正争论热烈,反对方提出来替代方案是金沙江上游的溪洛渡的梯级开发可以替代三峡。通过实地考察,杨勇发现这些替代电站所处的位置地质条件都非常脆弱。
杨勇将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陆续发给国务院、李鹏总理、宋健主任(原国家科委主任)等等,除了四川省环境科学协会给了鼓励的回复外,其他均杳无音讯。
那时他年仅27岁。“我也很奇怪,那么年轻就能考虑这么深刻的问题。”在杨勇看来,当时所提出的水电开发,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杨勇努力找有关资料,找到了唯一的一本《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这还是1965年出版的。“我特别想去补充这些看法”。
杨勇怀揣着一摞资料到了北京。他闯过中南海,也闯过全国政协,甚至闯进中科院找某某院士,“那时候,我一点都不慌,闯了就闯了,这就是一个愤青干的事,现在看来很幼稚。”
即便是20年后,杨勇依然没琢磨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那么“愤青”,“我的经历很简单,就是一直一根筋地干这个事。”杨勇当时对世界级水电开发的认识,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国家自豪感上,“我希望去完善它”。
不可复制的“杨勇方式”
“水电一定要开发得明明白白。”这是杨勇一贯所坚持的观点: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发、怎么开发、需要克服哪些问题、怎么克服。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科考,杨勇发现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还是模棱两可,“比如地质风险,这是地质科学的前沿,而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研究成果。”
二十多年来,他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表达“意见”的做法从未有所改变。汶川地震后,5月13日晚,他立即向国务院发了三条建议:停建岷江所有水库,搞清楚大型水库的破坏情况、防止溃坝,水库的下游区域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后来,中央办公厅的一位领导一直与杨勇保持联系。
最近十多年,杨勇逐渐为公众所知,尤其汶川地震后,他和政府的互动也多了起来。他经常被发改委、全国政协、环保部等政府邀请参加一些讨论。当然,并不总是顺利。一位发改委的领导就曾拒绝邀请杨勇参加会议,“有些观点会让政府尴尬”。
这个孤独的探险家有时也会思考“所做的事有没有价值”。每逢此时,他会用“价值在未来”来安慰自己。更多时候,他像一头勤奋的牛,只知道埋头向前。
在结束“为中国找水”活动后,在旅游卫视工作的儿子要做一档节目,围绕着该活动,“每天傻乎乎地坐在那里谈,反反复复,最后把我给整毛了。”杨勇对儿子毫不客气地发起了火。对杨勇来说,一切的兴趣都在探险行走的路上。
最近,杨勇在筹备着更大的计划:花两年时间去实地考察国外著名河流的水电开发。杨勇一直认为自己最精彩的其实还是探险,“我探险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回头来看,探险本身就足以令我自豪了。”
用探险的方式搞科研,这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看来,完全是不可复制的“杨勇方式”。
在他看来,“环保者杨勇”的身份很不好。前不久,一家媒体把杨勇评为“十大环保人物”。杨勇说,不希望再报道他个人,“否则我暗访就会有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