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地震中的国家边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03:01  汉网-武汉晚报

  海地强震中,总理贝勒里夫说,遇难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而目前专家估测的震级是7级。

  对于经历了汶川强震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词都不陌生。所以,我在新闻中看到,海地地震中的第一笔个人捐款来自四川成都一对退休老人,他们从退休金中拿出200元,通过成都慈善总会捐给海地。而就在我写稿的时候,中国救援人员也历经了20多个小时的飞行,到达西半球的灾区。

  这是汶川地震教给我们的另一种东西,人类的互助是没有边界的。如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们突破国家边界站在一起,那就是灾难。人类的文明是什么?并不是展示,不是华美建筑和尖端科技的炫耀,而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冷暖。我们常说征服自然,实际上,人类并没有能力把自然界变成一个遥控器,人类征服自然的标志,只能是人们互相扶持的紧密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说,一场灾难不是某个国家的“不幸”,而是世界的某个伤口。在汶川地震、海地地震、东南亚海啸这样巨大的灾难面前,不但个体的个人是脆弱的,个体的国家也是脆弱的。所以,所谓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过是世界共同认可的一种“共渡难关”的意识而已。

  但是,我并不是说,大灾难中要抹掉国家边界,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外在的援助不应“有国家边界”而不至,内在的力量不应“无国家边界”而疲软。

  假如留心,我们会发现,灾难总是青睐比较“贫穷”的地区,或者说,灾难带来的伤害,贫穷的地区更深一些。这与这些地区的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救援能力和重建能力密切相关,简言之,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关。有专家预估,此次地震会让海地的经济倒退20年。而在救援过程中,这个地区缺乏医疗力量、武装力量,当然这些都可由外援充当,然而,最难的是,这里缺乏组织能力,大量的外援紧急到来,而组织与分配并未达到最高效率。可以想见,这里的后期救援与重建也必将困难重重。

  反观之,中国的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比,无论救援力度、重建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变化,国家的实力还是决定因素。

  也许,只有这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和冲突,才能解释为何在汶川、海地地震中,那么多的国际援助力量无条件地迅速抵达,而在一场气候大会中,那么多的国家却没有达成一份大家都满意的约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