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起来!不甘落后的杨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09:0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谈燕 朱珉迕

  “转方式”更要有股劲

  编者按:进入新一年的上海,正处在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要关头。杨浦区在创新中转型的报道启发我们思考:当前 “转方式”,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一个“转”字,不但意味着要战胜盘根错节的多重困难,更意味着要对我们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来一番思想的新解放和思路的新变革。正因为“转方式”之难,所以更要提倡“那么一股劲”,更要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志气。

  去年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前,我们大力提倡攻坚克难的 “那么一股劲”。在新的一年中,面对“转方式”的严峻挑战,我们更要铆足“那么一股劲”。这股劲,不是虚热,不是蛮干,而是像报道中的杨浦区那样,是坚持创新的劲,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劲。

  “劲头”起来了,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起来”,我们的精神状态就能“起来”,我们的工作面貌就能“起来”。

  “起来!起来!起来!……”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她,诞生在杨浦。

  当年的荆州路405号。75年前,电影《风云儿女》在此杀青,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从此唱响大江南北。

  75年后,荆州路大连路口,曾经的棚户区上建起了国歌纪念广场。每天,过往的人都会驻足看看国歌主题雕塑,听一听国歌的旋律。

  “起来!起来!起来!……”这是奋进的强音。

  “起来”声中,杨浦起来!

  今年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杨浦区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称号。

  曾经落后、曾经沉寂的杨浦,依靠创新驱动,站上了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的平台。

  “可以在亚非拉美成为楷模!”

  国歌纪念广场的国歌展示馆,最后一个展厅独具一格:在这里轻点触摸屏,能听到全部165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国歌。

  不说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作。站在国歌广场放眼望,装修中的西门子华东总部大楼矗立于一路之隔,北美广场的建设也在推进,德国大陆集团亚洲总部和中国研发中心则已竣工投用……广场周边,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初具规模。

  如一个隐喻,广场内外,杨浦、中国、世界,走到一起。

  这里离“世界”很近,却曾离“世界”很远。

  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杨浦唤作“大杨浦”——这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也是百年工业重镇。遥想当年,十多个全国“第一”厂云集于此,产业工人聚集60万,包揽了全国5%以上的工业产值。

  但到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杨浦工业优势弱化,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包袱沉重,渐成“困难户”。

  老工业区如何转型?这个问题,困扰杨浦很多年。重振国企、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种种试图力挽狂澜的努力,鲜有成效。直到2003年,市区两级政府作出决策: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

  那一刻起,杨浦人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即将“凤凰更生”。原本死盯工业的目光,投向知识、创意,产业结构与城区结构同时调整。锈迹斑斑的“铁门”就此打开。

  6年努力,人们惊喜地发现,“大杨浦”变强了:

  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雄居中心城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由中心城区“垫底”跃至“中游”。2008年,全区税收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区级可用财力从5年前的16亿跃升至70亿;金融危机形势严峻的2009年上半年,杨浦的知识产业却保持30%的增幅,区级财政收入增幅首次在全市中心城区中名列第一。去年上半年的全市综合绩效考核,杨浦也是第一。

  同时,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高端研发机构已向杨浦集聚,3600家中小科技企业在大学周边集群发展……

  “从一个老的工业区,变成知识创新区,杨浦可以在亚非拉美成为楷模!”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交口称赞。

  更多的人则不再羞于出身“大杨浦”。他们发现,曾经沉寂的杨浦,已经苏醒;它站起来,正在向前冲。

  不创新,死路一条

  城区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共融处,无疑在城市规划馆。

  坐落于江浦公园的杨浦城市规划馆,距离区政府不过几百米。这里,也是不少到访杨浦的代表团参观的首站,人们可以直接触摸到杨浦的“起来之路”。

  时光倒回6年前:曾经的辉煌成为“负累”,杨浦人的发展之心急切、紧迫。

  心之热切,但头脑冷静。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说,老工业城区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杨浦重生,不能只求量的扩张,更要靠内涵的提升。不创新,死路一条。

  创新,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前人从未走过,没有经验可循。

  借“史”借“智”,百年杨浦集聚了14所高校、150余家科研机构和上海40%的大学生。参照加州硅谷、巴黎左岸等城市转型发展经验,杨浦人用了一年时间编制转型发展计划。一个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正式出炉。

  创新,打破了横亘在区校之间的围墙。六年来,杨浦在大学周围拆除旧房、置换工厂土地,支持高校拓展发展空间,累计将大学用地从4.2平方公里增加到7平方公里。渐渐地,一起谋划推进发展规划、一起确定重大项目、一起组织参与区校活动、一起建设管理科技园区……

  六年来,创新之路,杨浦走得毫不动摇。这些年,房地产市场一片大好。

  杨浦人没有“抓现钞”,而是围绕科技创新上项目,把稀缺的土地资源优先向高校、研发孵化、科技商务等领域集聚,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扩区,舍得让出好的商业和地产项目建设科技园区,舍得投入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

  六年来,创新之门,杨浦开得更大。区金融办同志记忆犹新,2007年底,区委全会提出,杨浦要提升国际化水平。有处级干部私语,认为“大杨浦”与“国际化”不搭调。但很快,全区形成共识:杨浦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在扩大开放中搞创新。

  走出去,杨浦与江苏大丰市、海安县合作,成立异地工业园,留住企业研发、销售总部的同时,主动为企业拓展生产制造空间。

  引进来,站在巨人肩膀上搞创新。三年来,杨浦引进西门子、德国大陆集团等跨国公司总部,借助跨国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己;与硅谷银行形成了“1+4”合作模式,借鉴风险投资、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引进联合国南南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努力使杨浦成为“资本+技术”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创新为魂,杨浦转型有了强大支撑。

  把“谁也没想到”变为现实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世界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杨浦成功携手硅谷银行。这场跌宕起伏的谈判,从区委书记的办公室谈到前往浦东机场的车上,最终在总裁魏高思登机返美前,一锤定音。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碰南墙不回头。艰难的转型之路,杨浦人超常规突破一道道槛,将“超常规”化为了“常态”。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奋发有为的豪情中变为现实。

  当时,全区没有一幢甲级写字楼,但杨浦人却想把西门子华东总部引到杨浦。谈判历经3年28轮,杨浦人硬是靠着诚意和行动,获得西门子青睐。

  当时,谁也没想到杨浦能与联合国建立起联系纽带。而如今,联合国南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相继落户杨浦,近一年运行,挂牌项目1032个,配对成功145个,成交金额2.32亿美元,目前杨浦正计划尽快建起南南技术产权交易大楼,使其成为“联合国上海项目总部”。

  在杨浦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在旧区改造指挥部,在各个街道镇,几乎都能看到这十六个大字: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这正是杨浦人的状态。去年3月,杨浦区将阻碍城区发展的9大瓶颈,细化为21个重点工作项目,在全区公布。17家责任单位在誓师大会上当场“摘牌”,立下军令状:“不完成任务,不下‘战场’。”

  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为了城区发展,杨浦干部奋勇争先。为了引进一家外地特大型企业,负责招商引资的干部,一个月内6次上门拜访,介绍杨浦区情和前景,常常是早去晚归,日夜兼程,最终让这家企业“落户”杨浦。

  杨浦起来了,但创新步伐不能慢下来,更不能停下来。陈安杰说,杨浦真正“脱胎换骨”,还要破解很多瓶颈,而不竭动力永远是创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