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庆祥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孙洪锋
窗外鞭炮震天,室内酒菜飘香。大年三十中午,茌平县贾寨乡耿店村菜农商思宝家,满满一桌人喝着“辞年酒”,打开了话匣子。
“ 1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我个人花了不到4 万,其余全是国家给的。”做东的商思宝红光满面,端着酒杯喜不自禁:“牛年真牛气,好事一桩桩!9月,‘合作社’分了 3 万块的红,过年了,又搬进了这座小楼。咱庄稼人是赶上好时候了。”
话音未落,耿万林就“抢”过了话茬:“国家看重咱农村、看重咱庄稼人。你看,种粮有补贴,建大棚有补贴,盖新房有补贴,买电视、农机也有补贴……粗粗算算,去年俺光国家补贴就领了 2万多块。年后,俺也盖座这样的楼!”
坐在商思宝右侧的冯喜卉也开了腔,她指着头上的手术疤痕说:“去年做脑手术,花了 3万多元钱,新农合一次性给报了 1万2000多块。要不是新农合,俺就掉进‘穷’窟窿里了。”
正在耳热酒酣之际,到村里慰问的乡党委书记王尚,也提着酒赶来凑热闹。他介绍:“这个村是乡里‘ 旧村改造’的试点。县里出台的‘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居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向天要地’的积极性,127户的耿店村,去年57户拆掉旧房盖起新楼,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置换出1000多亩耕地。利用这些地,村里新建了603个大棚,一处蔬菜批发市场,还成立了绿冠蔬菜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万元。”
商思宝接过话头说:“可不是吗,如今咱庄稼人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走水泥道,喝自来水,点沼气灶,看大彩电,还有电脑网络四通八达。新农村建设才刚起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大家越说越高兴,反而忘了喝酒。拉一号文件,论农村变化,议虎年打算,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那心里,滋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