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板房里最后的除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4日07:55  解放日报

  特派记者王晓鸥

  山之高,云知道;水之柔,鱼知道。上海援建之温暖,都江堰人民知道。

  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建起了近10万间板房,安置点有200多个,安置居民20多万人。记者所到之处,人们奔走相告:今年是板房最后一顿大年夜饭喽!

  民主家园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精神文明共建点。王大娘一家来自五湖四海:她是安徽人,老伴是陕西人,大女婿是河北人,二女婿是上海人,还有两个媳妇是四川人。记者一脚跨进王大娘的家,耳闻天南地北音,眼见东西南北菜。两闺女全家都从青海赶来陪老人过大年,其乐融融,年味浓浓。

  说起板房好,74岁的王大娘先抹一把泪。地震后一个月,就住进上海援建的板房。当时最多16户人家合一个厨房,缺根葱少瓣蒜什么的,打声招呼,随手可得,亲如一家。

  这一家人,今年就将搬入新居。王大娘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从青海退休,现在的安置房,少说也得40万哪!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上海的援建,何来今天的幸福!

  华炜的新居是上海援建的一个活动板房安置点,里面有500多家住户,人口近2000。

  43岁的她对记者说,父亲和弟弟在大地震中被永远压在了废墟下。她说“今年就不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了。想起以前吃年夜饭的热闹,触景生情,总是有点伤感。”正聊着,丈夫几乎和她同时接到一条短信。两人看着看着,脸上都笑成了一朵花。“儿子给我们一人送一件‘平安外套’。”原来,在外读书的儿子提前发来了新春祝福。

  他们一边等着儿子回家团聚过年,一边已经开始盘算新计划。“来自方方面面的问候,特别是上海人民的无私帮助,让我们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等将房子建好,心里就踏实了。”

  老杨的家在幸福家园。这是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老杨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妻子和岳父岳母,13岁的儿子从此再也看不到亲爱的母亲和外公外婆。还有一个16岁的外甥也居住在此。就在为年夜饭发愁的时候,老杨得到了政府关怀和上海援助。“不能再抱怨什么了,我们受到的帮助实在太多了。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坚强起来,把日子过好。”老杨说,过完大年,就等待入住上海援建的永久性安置房。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