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难忘少时年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7日00:19  红网

  “二十一,莫着急;二十二,把柴卖;二十三,把塘干;二十四,刷屋尘;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熬烧酒;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揉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呷鸡腿。”这首童谣,唱出了儿时的我们盼过年的快乐心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生长在邵东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庭人口多,5个姊妹,楼梯梯子一样,上下相差两岁。父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宁愿自己不吃,也无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衣服是用白色棉布经过染色加工成的,只有到年头边,妈妈才用上面发下的布票,到合作社(供销社)里扯几尺蓝卡叽布,请大队的裁缝师傅金华大哥到家里来赶紧加工。做好了的新衣,舍不得马上穿到身上,而是要等到正月初一的清早才穿。这样的待遇,弟妹们只好叹息,“望尘莫及”,我是家中老二,布票有限,钞票有限,父母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弟弟妹妹只好捡哥哥姐姐穿不得的衣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以前,农村搞的是大锅饭,社员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天天到生产队上出工拿工分。我读初一时,就参加生产队上的集体劳动,早晨放牛,下午扯鱼草、捡牛粪、割牛草,出一整天工可以得四分。记得读高中时,为了吃个饱饭,我没有经过父亲同意,也没有向学校老师请假,天真地旷课一天,到界岭冲水库移民工地上和大人们一起奋战,任务是搬运泥巴,打制土砖。这天中午,生产队统一开餐,白米饭、油豆腐。这件事情,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记忆犹新。

  家乡是山多田少,那时的一日三餐,吃了上餐愁下餐。冬天是红薯为主,春天是薯渣、薯片为主。读高中时,我和同学们在学校寄宿,大家周日来校时,基本上是一袋红薯上加一小包米,菜全是坛子菜,如果哪个带来了腊肉,就会格外的引人注目,也许这个同学的父亲是吃“国家粮”!

  要想吃上白米饭,吃上瘦肉,手上有几毛钱买本“连环画”之类的小人书,我和伙伴们的奢望只好寄托到过大年了。雪花飘飘,寒冬来到,学校放了寒假,我和大家就盼过年,望眼欲穿,数着日子,恨不得时间如箭一样,一下子就到了除夕。到年头边,生产队上盘账,干渔塘,宰杀牲猪,分配黄豆,分配稻谷,分配茶油,说分配,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劳分配,仅能过个年陪过客而已。记得少年时过大年,妈妈也只是炒了四五样菜,一碗猪肉、一碗鸡肉、一碗面灰粑粑、一碗鱼、一碗白菜或萝卜。虽说没有“十全十美”,但我们见了这平时根本没吃过的大碗肉、鱼,喜悦之情无法形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神州大地: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朋友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引导农民兄弟致富奔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生机活力,他们有了灵活自由,南征北战,亦工亦农,赚了大钱,还见了世面。“如今,天天是鸡鸭鱼肉,小孩子也有银行存款了,初中学生就佩移动手机了,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小孩子过年只喜欢放炮竹了……”春节回到农村拜年时,听到弟妹们的笑谈,心旷神怡。是的,平时生活上了档次,大家对过年的盼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少年时自己曾倒背如流的年谣,只好当故事讲给今天的小孩子们听了。

稿源:红网 作者:罗立志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