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一样的年俗一样的情怀——三地农村春节年俗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7日06:15  国际在线

  新华网银川2月16日专电 题:不一样的年俗一样的情怀——三地农村春节年俗实录

  艾福梅、任玮、曹健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年俗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但在偏远的农村,流传千年的年俗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近日亲历了甘肃甘谷县、四川德阳市、湖南益阳市三地农村的春节,虽然年俗形式内容有差异,但满含的情怀和寄予的美好期盼却是一样。

  各地年俗大相近 特色民俗显差异

  在农村,大年三十这天可以说是从早忙到晚。

  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86岁的任世模老人一大早便指挥儿孙们将墙壁擦洗干净,然后挂上祖先的画像,并在案桌上摆放祖宗牌位和水果茶点等供品,带领全家人给祖先磕头上香,以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多福。

  祭祖之后,孩子们要打扫院落、整理房屋,象征新年新气象。吃过午饭,各家就开始熬浆糊、贴对联、请门神、挂福字。

  下午五点左右,每家的长子长孙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祖先”。先在家里准备好供品,将做好的晚饭单独盛出一小碗,摆在供桌上,然后在大门外放鞭炮、烧香,将祖先接进家门,和家人同吃团圆饭,共度春节。

  在北方,包饺子是除夕的“必备节目”之一。晚饭之后,稍事休息,任世模一家就开始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包饺子,准备晚上十二点吃,有辞旧迎新之意。

  任世模告诉记者,这顿饺子和平时的饺子还稍有不同,运气好的人会吃出“彩头”来,有一两个饺子馅里会包上糖果或是沸水煮过(消毒)的硬币,吃到硬币象征着明年会有财运,而吃到糖果则意味着新的一年会甜甜美美。

  在湖南益阳,过年的团圆饭一般都吃得比较漫长,有的人家吃上2-3个小时也不散席。而在其团圆饭中,最讲究的便是“三鱼”,即鲶鱼、鲫鱼、黑鱼,这三种鱼的当地方言名称分别谐 “年”“季”“来”,寓意每年每季都有钱来福来。

  吃完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还要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益阳农家有俗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没有大火就没有过年气氛,因此,即便是大晴天,也得烧火烤火。就这样一家人边拉家常边等待新年的到来。

  而在四川小伙胡志的印象中,大年三十最特别的年俗莫过于大人带着小孩去摇嫩竹。“小时候个子比较矮,大人说三十晚上摇嫩竹,边摇边唱当地民谣,小孩子就能跟小嫩竹一起长高了。”他说。

  一到零点,不管是在中国南部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开始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送走了牛年,迎来了崭新的虎年。之后,大家开始“守岁”,用通宵的不眠换取新年的顺利。当然,现如今能够坚持“守岁”至天明的人并不多。

  拜年:讲究之中折射伦理观念

  拜年永远是春节的关键词之一。每逢春节,国人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亦很有讲究。

  在湖南益阳,有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也就是说大年初一是儿子去给父母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携妻子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是亲戚朋友互相拜年。与此同时,大年初一益阳人还要带上纸钱、鞭炮给已经去世的老人“拜年”。

  “我们这里每当有客人来拜年,主人家必须放鞭炮迎接,不管对方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今年54岁的夏金莲告诉记者。

  而在甘肃甘谷,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都是拜年时间。任世模老人说,以前农村有讲究,大年初一是“拜家庭”,人们都不出门,自己家里小辈给长辈拜年、磕头,长辈给小辈发红包、给压岁钱;初二、初三则是“拜旁门”,即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拜年道贺。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大年初一也可以随意外出。”在甘谷县交通局上班的黄小余告诉记者。

  在四川德阳,大年初一是休闲放松的一天。人们穿上新衣,三个成群、五个结伴地去爬山,以“抱‘柴’回家”,或者选择打牌打麻将,以此期望新年都能轻轻松松。

  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开始串门拜年,请客吃饭。对于人丁兴旺的家族来说,为了不撞车,年前各家都必须商量好哪天哪家请客。所以这样一错时,走亲访友一般都要持续到初九初十,有的甚至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拜年的方式不一样,拜年时携带的礼品也不相同。益阳人主要有两样:烟和酒;德阳人也主要有两样:酒和糖果,现在还加入补品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短信拜年、电话拜年、网络视频拜年等。

  传统民俗不能丢

  传统节日对人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让人在奔忙中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时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认为,民俗是民族的表情,中国文化的核心因素都散藏在各种民俗中。古人巧妙地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化为民俗代代流传。“我们保护、挖掘、传承民俗,就是保护传承中国文化的灵魂。”他说。

  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中,谈及春节,人们往往会发出“年味变淡”的感慨。 “其实有很多习俗都见不到了,只有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还保有传统年俗的原貌。”任世模说。

  “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高科技渗入到日常生活中,除了在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商业展演上,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难看到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了,传统民俗正在流失。”在河南洛阳工作的李磊痛心地说。

  郭文斌认为,社会越是发展,就越需要传统和民俗对人内心的调养,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唤醒传统文化显得更为迫切。

  “近几年,政府将部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无疑是复兴中国文化的重要之举,将对唤醒、复活传统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保护传统民俗一个好的开始。”郭文斌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