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丽婷:慢性子的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8日09:26  东方网-文汇报

  

刘丽婷:慢性子的优势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渡江记》,对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建设作了全景式的记录和解读;在国内,它首次以技术和人文的双重视角,把一项重大工程的“起承转合”悉数收入镜头。《渡江记》中,重达3250吨的“世界最大盾构”等等工程机械的“生猛”,让人过目难忘,把它们一一展示,并且将“生猛”说得温暖而柔软的,是“80后”的纪录片女编导刘丽婷。整整一年,她和伙伴们一道在施工现场录像录音,然后猫在机房做后期。之前,她还拍过追述怀想李叔同、任鸿隽、赵元任、周任等大师的纪录片。

  “毕业后,来到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在《档案》栏目做起了历史题材。”就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的刘丽婷,职业选择是和新闻有血缘关系的纪录片。尽管当初老师曾一再告诉她和同学们,“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新闻追求速度和新鲜,而做历史题材纪录片,需要沉静的心态和披沙见金的坚持。“我是个慢性子的人,或许这是优势。”刘丽婷说自己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慢羊羊”型的,喜欢一个人行走于老街旧屋之间,喜欢一个人看书。而做纪录片的确需要一种“慢”,有时候是对选题和拍摄对象的耐心,有时候是钻“故纸堆”的忍耐。

  关于耐心、忍耐和坚持,在《渡江记》编导手记上,有一段类似小说的对话可作注释。对话双方是纪实频道的领导和刘丽婷。“这个片子,我们希望由你来做。”“隧道、大桥这些东西我搞不懂的。”“有一年多呢,弄弄就懂了。”“我从小理科就很差。”“那好啊,你感兴趣的一定也是普通观众感兴趣的。而且经过你的理解,说出来的东西观众一定懂。”刘丽婷在大学时代积攒起的关于纪录片的理想是唯美的,那山那人、那树那花,她没想到纪录片的镜头里,还会有桥梁隧道,有水泥钢筋,有盾构和翻斗车。但这是现实,是纪录片不能躲避的记录现实的责任与使命。

  在接下《渡江记》任务后的整整一年里,刘丽婷的白天几乎全部在工地、图书馆之间穿梭。习惯晚睡,她每天夜里11点之后开始构思文案,设计采访拍摄的路线。“第一次下到隧道工地,42℃的高温、90%的湿度,就像猛一下被推进了桑拿房,气都喘不上来。巨大的盾构轰轰隆隆在掘进……我一片茫然:什么才是观众想看的,我又该说什么?”理科不好的小女生,脑子空白得很彻底。刘丽婷开始扎进对她来说基本是天书的工程和机械资料。看了几个月有关隧桥工程的报告、论文,还有相关的专著、期刊,刘丽婷逐渐搞清楚了专家们常说的那些生涩的专业名词。一年之后,面对500小时的拍摄素材,如何选出1%剪辑成最后作品,成了又一道难题。不过,此时的她已经心中有数,因为过去一年她弄懂的除了工程专业知识,还有施工期间遇到的种种难处——建设者怎么应对,普通人又会怎样反应,其中的区别,就是故事。经过18个月筹备和拍摄、3个月的机房剪辑,《渡江记》终于初见雏形。

  相比工程类纪录片的尝试,做了六七年的人文历史片,是刘丽婷驾轻就熟的题材。2004年的《诗僧弘一》、2007年的《我们在场——中国纪录片30年》,先后获全国奖项。不过,在聚光灯下享受掌声,并不是她的理想状态,“我更喜欢一个人在城市里到处走走,看看那些老房子,或者‘宅’在茶室里看书”。

  刘丽婷说起她一个人制作的8集纪录片《火种——中国科学社》,会兴奋不已。在一年半里,她查阅了大量关于胡适、任鸿隽、赵元任、周任等人的传记、书信往来和档案材料。这些早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创立了《科学》画报和中国科学社;依靠国内外资助和社员股份,他们出版科学著作、创办图书馆、设立科研机构、创建科技型企业。1949年后至1960年代,这些产业陆续捐赠给了国家。刘丽婷忽然有了感觉,只身跑去他们的旧居故居,触摸曾经留下大师身影的院墙照壁,“那种感觉让人兴奋,虽然是一个人的孤独劳动,却听见了回响”。

  纪实频道的一位制作人讲:纪录片编导,没法跟他们说市场说营销,“纪录片的性价比是电视片中最差的之一”。刘丽婷就说,“人家把稿费揣在兜里,我把我做的片子揣在兜里”。她总在第一时间从家人那里听到对她作品的评价,种种的回应和鼓励支撑着刘丽婷的梦想:“做纪录片是比较个体的工作,是一种几乎可以凭一己之力完成、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传递。”

  本报记者王磊

  问答刘丽婷

  问:过去那些年最高兴的是什么?

  答:因为兴趣选择了做纪录片,经过这些年发现没选错。

  问:未来最想做的是什么?

  答:一部不是命题作文的片子;每年两次旅行,每周读一本书。

  问:不上班的时候干什么?

  答:不上班的时候“宅”,睡觉,看书,上网,说话。

  问:最享受的事情是什么?

  答:旅行,太阳下行走,下雨天睡觉看书。

  问:工作上最想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答:以压力为代价获得更多机会(指做片子,而绝非升职)。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