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兆锋本报通讯员 郭素彦魏汝红
大年初三,记者在阳谷县农村采访,感受到当今农民的幸福生活。
初三上午,博济桥街道办柴庄村村干部将 400元养老金送到杨少坤家中,杨少坤高兴得合不拢嘴:“俺和老伴都 80 多岁了,腿脚不方便,村干部每月都给俺送来养老金,这些钱足够俺老两口花的了。”
柴庄村依靠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商贸流通,建起了两条商业步行街,集体经济有了丰厚的积累。 2009 年 1月,村里从村集体财产中拿出资金设立养老金账户,为全村 71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发放 100 元至300元不等的养老金。
“ 你猜猜我家里有几口锅?”在柴庄村胡进忠的家里,胡进忠打起了哑谜。
见记者猜不中,胡进忠得意地说出了谜底:“8 口锅!为什么买这么多锅,生活水平提高了呗。你看,高压锅用来炖肉、炖排骨;大铝锅用来蒸馒头、蒸包子;电饼铛用来烙饼;电饭煲用来熬粥;听说炒菜用铁锅好,专门在超市买的名牌铁锅……不说过年,平时俺家哪天中午也得炒三四个菜,中午晚上顿顿有肉有鱼,有时候还喝两盅。”
“以前家里只有两口锅,一口锅熬粥蒸馒头,一口锅炒菜,但菜锅经常闲着,一家人中午蒸一碗咸菜打进去个鸡蛋就是好菜了。哪里能想到现在生活能过得这么滋润?”
胡进忠说:“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不仅表现在吃上。我们村有广场,有健身器材,有图书室。一早一晚,我们扭扭秧歌、打打篮球、看看书,小日子过得可带劲啦。你说我们跟城里人还有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