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张迪
大年初五,在汶川县“映秀震中纪念地”的建设工地上,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而紧张地进行模板的铺设。30岁的马福寿把一根根木条的两端尖角削平,钉在地面上,不远处的妻子杨春花用围巾遮住脸,来回搬运着材料;汶川县城的博物馆、穗威大桥、长途汽车站建设工地上,工程车来来往往……汶川恢复重建的工地上,依旧忙碌。
“广东速度”创造奇迹
广东从2009年8月7日正式援建汶川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为加快工程进度,各对口援建市与各乡镇、各施工队伍一起,克服余震、供水、供电等困难;发扬“5+2”、“白+黑”、“三班倒”精神,昼夜施工。
仅用不到500天,广东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333项建成并交付使用,“广东速度”创造了奇迹。
为了确保今年5月12日前完成建设任务,今年春节,广东援建的部分工地没有停工。
马福寿参与的工程是“映秀震中纪念地”。纪念地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建在渔子溪山上,紧邻公墓。这个建筑面积达5100多平方米的震中纪念地,将大地的形态嵌入环境,架空形成外部空间。纪念馆在大地形体的建筑之中通过院落空间的植入,使建筑与大地之间形成一种内在张力。
“地震的时候我在贵州做生意,从电视上看到地震后房子塌了,当时就想来,”马福寿是青海祁连县人,10岁跟随当木工的父亲学习,本想到汶川参与建房,但终因身上没多少钱而作罢。去年3月28日,攒到一笔钱后,他和妻子直奔汶川,却因错过汶川的班车去了茂县。“下了车后正好有一帮工人,我听说有活干就跟着去了,”马福寿参与茂县蓝天幼儿园重建,直到10月1日来到映秀。纪念地的设计方案多次修改,9月份基础开挖后,200多工人同时施工,工期仍显紧张。
“按照正常的速度,纪念地的建设需要一年的时间。”工程承建方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周晓舜告诉记者,板面最低要求是铺得整齐,因为要做清水混凝土。“混凝土在木条上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通过木纹的年轮体现出时空感”。模板是找专门的厂家定制,要求基本样式符合,纹路清晰,剪裁规格精确到厘米。
纪念地的工艺复杂程度曾让有20年经验的马福寿摇头:之前没做过,建筑公司找专家手把手教给木工们,马福寿们则“基本上每天晚上11点才能收工”。
实际上,从10月到过年,马福寿几乎没停歇,“工艺复杂,质量要求又高。”工人们过节期间加班加点铺板面,过节后将有更多的工人进行工作,”周晓舜说。
除了纪念地,寒冷的渔子溪河边的工地同样热火朝天。4.7公里的河堤边上,电机带动着钻探机发出刺耳的响声,100多名工人正在将水泥注入河堤内。“河堤加固工程已经完成80%了,”承建方河南地矿负责人朱景成介绍说,地震时河堤被震松,“锚杆注浆是越硬越好打,最好打岩石,现在的条件每天3个锚杆只能打50米,但我们得加快,做完河堤加固后还要做景观。”
加班加点质量不降
2月17日上午,寒风顺着岷江河道吹过,穗威大桥施工现场的乔师傅放下铁锹将衣服拉紧了些,又开始工作。广州援建的威州镇重建工程量巨大,春节期间,建设工地上仍然是一派繁忙景象。“广东援建汶川,我们四川人更应该出点力,早日建好汶川,加点班值得。”据了解,80多位四川籍民工主动提出春节加班,每天3班倒,24小时施工。
而从大年三十起,工人们每天都得到200元红包,加上工资,每天就有300多元的收入。
汶川县姜维山脚下,汶川禹羌博物馆与文化馆、图书馆一起占地面积4035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博物馆是汶川县最大的文化援建项目,施工难度大,从去年年底开始建设后,广州援建者们希望能在今年5月12日前将他交付给汶川群众。过年期间,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仍然按照节点工期安排,顶着严寒,正常施工。
速度是以质量过硬为基础的。留下的不单是工人,东莞援建工作组工程部3人继续留守,他们负责映秀所有交钥匙工程的招投标、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移交结算、协调设计、征地拆迁和施工单位安排建设。
工程部副部长杨平从去年7月从东莞来到映秀后再无闲暇时间回家,“年每年都要过,但这么大的工程总需要有人留下来”。杨平笑着告诉记者,除了他有妻子儿子外,另外两个主动要求留下来的都是“年轻人”,部长本来也要留下,结果被他们硬推回去了,“他太辛苦了,我们给他放假”。除此外,珠江监理的6名监理过年期间也继续驻守,全程“旁站”、验收。
杨平介绍说,除夕下午援建方给工人们提前放了半天假,发放了年货和慰问品后,晚上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从明天开始工人基本上都能返回,我们还给他们准备了开工利市。”
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下午,马福寿和妻子杨春花到都江堰买了些牛羊肉,还给家里两个孩子打电话。“大的读五年级,小的二年级,在家里由父亲照看,”马福寿说,出来这么多年,唯独今年没回家,心中对儿子的思念分外强烈,“但我们做的是地震的纪念地啊,今年5月12日要建不起来,人们会有多失望!”
统筹:张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