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罘罳峰的迁居潮

  “现在山上人越来越少,住的也尽是些阿公阿婆了!”春节,我回到宁乡流沙河镇罘罳(音浮思,原指一种屏风)峰山上的老家,围坐火炉边,闲聊间,邻居们提起了过去一年的“山事”。

  近年来,随着山上人发家致富,年轻人纷纷选择到热闹的山下建楼房,迁居山下,老人们则故土难离,仍留守清静的大山。

  翻开地图,位于宁乡西部边陲的罘罳峰,也许是弹丸之地,不过,从宁乡县城沿209省道驱车往娄底,只要过了烂山峡,方圆数十公里之地,映入眼帘的就是突兀的罘罳峰。罘罳峰海拔400多米,据史载,山顶曾建有金风禅院,每年六月,山上行法事三天,同时唱木偶戏。各方信男善女,上山朝拜,甚是热闹,寺院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时过境迁,禅院不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上的丰场组最多时有住户30余家,他们在山上种田作土,勤俭度日,这一切在过去的10多年中彻底改变。

  邻居周端秀老人一家的变化可谓具有代表性。20多年前,她家经济条件比较差,当时老伴在世,每逢春节,老伴就下山挨家挨户送财神,攒几个油盐钱。10多年前,两个儿子长大后,便开始走南闯北从事首饰加工,相继成家,并在山下建起了楼房。“山上到底还是不方便,住到山下买东西喊买就可以买到,车可以开到屋,也热闹多了。”她的大儿子姜清明的想法在年轻一代中颇具代表性,可当他反复邀请母亲一起下山居住时,遭到了拒绝。

  “习惯了,山上有田有土,水好,空气好,生活很自在,我才不下去呢。”周端秀老人的态度至今不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上人,我粗略数了下,过去的10多年,仅罘罳峰丰场组的年轻一代在山下就盖起了19栋楼房,留在山上仍健在的10多名老人也因此都具备下山同住的条件,然而,亦如周端秀老人一般,故土情结让这些老人至今栖身大山,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中固守一片宁静。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