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逆向工程,不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9日15:40  北京晚报

  

逆向工程,不行

  经济·《金钱统治》

  陈雨露 杨栋

  关于金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53年至1978年,中国效法苏联财政金融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信贷、证券、保险统统是不存在的,按计划调拨就可以了。1966年至1976年国内发生了“文革”这样的全面性错误,延缓了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这段时间,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金融只是财政的分支。

  关于这段历史,这里不再细讲。如果是编书的话,这段东西可以增加很多字数和页码,可以从中国现代史教程上直接Crtl+C、Crtl+V。

  不讲金融史,不代表不讲这段历史。

  理解这个时代,重点是理解当时的经济体制,至于金融体制,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金融的作用是配置资金,没有市场,谈何金融?

  不过,数千年中华民族经济进程中,这5年确实值得骄傲。今天的老人回忆起那个年代,仍激情似火:那个时代河水都是清澈的、天空是湛蓝的、奶粉是不含三氯氰氨的……

  今天的年轻人,有一天也会老去,回忆中,能有这样的激情吗?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五”计划会如此辉煌。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延伸视角:人类进步历程,每一步我们都付出了很多,我们丧失了财富、资源甚至生命,但是得到了蒸汽机、电气化,得到了股份制、劳动分工……

  这些东西,当然很值钱,当然很先进。

  “一五”计划,简单点说,就是“拿来主义”。

  用列宁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无产阶级可以直接从资产阶级手中得到这些,没有这些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用马克思的话解释,是因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时候,已经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了,连借都省了。

  如此创新,跨越几个世纪的时空,怎能不出现高增长?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模仿型创新”。经济学比较有趣,用了一大堆晦涩、艰深的数理模型证明了一个结论:模仿型创新,一定会败亡!

  貌似复杂的求证,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当模仿者试图超越被模仿者,模仿型创新的潜力就会耗尽。因为,模仿者一定会遵循逆向工程,首先模仿生产工具,接下来是市场制度,最后才是法律体制。

  逆向工程,不行。

  因为,在创新过程中,上述环节恰恰相反。根据这个理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才会败亡,这是模仿型创新的宿命。

  同是模仿型创新,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11)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