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500人 VS 1.5万岗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0日03:02  扬子晚报

  昨天,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春节后首日“开市”,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当日进入市场及其外围周边来找岗位的外地民工约1500人次以上,而从春节前开始由该市场及南京各区县劳动力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达到1.5万个。记者了解到,10:1的充裕岗位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各种因素导致民工的岗位对接率不到一成。

  勤杂工月薪1200元以上,但几乎没人问

  南京在年初提高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原先的850元提高到960元,这是继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后首次提标,令广大劳动者印象深刻。在安德门市场2号职业介绍窗口,一位女中介苦着脸告诉记者,昨天她的公司只成功对接了两三个岗位,都是月薪在1600元以上的技术工种。“1200元一个月的岗位,根本没人问哦。民工们拿着南京各家媒体最低工资上调的报道,请我们帮助找月薪在1500元以上的岗位,有个外地厨师开口跟我说,月薪低于2800元就不要找他了。”该中介透露,她还记得去年春节后的开市首日,民工们往往是先看岗再看薪,而今年完全倒过来,薪水不对味,岗位连问都不问了。去年此时最雷人的厨师,对薪水的要求最高也只有2400元。

  一位苏北泗洪来的姜姓民工告诉记者:1200元在南京怎么过?单位在雨花台区,只提供一顿午饭,又不提供住宿,没有1500元肯定不行。记者问他有什么技术?他说:我家附近的城市也有不少岗位,就是薪水不如南京高,我跑这么远不就是想把劳力卖个好价钱吗?女中介努着嘴告诉记者,现在只有40岁以上的妇女愿意做住家保姆,因为主家提供吃住,保姆的净收入远不止1200元,算这个账就愿意干了。而去年春节刚过时,住家保姆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今年随着这类最没有技术含量岗位的薪水的增加,其他各种岗位也都水涨船高了。面对民工对薪水价位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一些用工企业表示尚未做好准备。

  技师月薪2500元,门槛高难住民工

  记者看到,昨天有几家企业进场大规模招聘工人。“唐邦电子”要招聘300人,扬州某电子企业要招聘600人,“南京宇扬”要招聘焊工和普通操作工各500人……据介绍,这些企业因市场“涉外”,先前都曾遭遇金融危机,一些员工先后离开公司或企业。随着境外市场的逐渐回升,企业需要赶紧招人。“宇扬”对两个工种的月薪都开到了1500元以上,并承诺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虽然企业远在六合,但依然有吸引力;扬州一家生产皮革的外贸企业招聘操作工,月薪在1500元到2000元,“技师”的月薪则高达1800元到2500元。这些企业因为对技术有要求,也吓住了多数民工,而企业方面的代表也透露,在春节前就已向市场预约了这些岗位,原先没准备将薪水提到这么高,但今年初最低工资上调的消息出来,加上民工对薪水的胃口被调上来,就临时提了标准,不过这对企业还是有压力和风险的。据透露,昨天该市场各职介为用人双方登记办理岗位对接手续的,不超过进场民工总数的10%。

  市场将不再为民工提供留宿“服务”

  安德门民工市场办公室主任袁亮介绍,从春节“开市”后,市场将不再为民工提供留宿“服务”,一是天气转暖春暖花开了,二来留宿不是市场的主业,缺乏管理和基础设施,长期下来对于民工上岗没有技术上的帮助。据介绍,该市场自去年12月19日开通“留宿”到2月10日截止,在50多天里,据市场管理人员的记录显示,共有3690人次的民工在此留宿,而其中有求职愿望的只有137人,这些民工中又有不少对岗位对薪水抱着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致使市场每天提供的岗位信息形同虚设,企业的“虚席以待”成为浪费。按照南京市政府和劳动部门的要求,对长期滞留在市场内的民工要尽快让其就业,市场方面感到很为难。他们协同市区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援助中心,尽可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供民工选择,但民工们今年不“买账”的态度让各方感到了压力。记者在市场信息大厅看到,不到下午3:00,偌大的厅内只有寥寥无几的民工在观看滚动信息屏,不少职介窗口也因无人问津而早早“打烊”。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当日进入市场及其外围周边来找岗位的外地民工约有1500人次以上,而市场提供储备的岗位达到1.5万个。10:1的充裕岗位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各种因素导致民工的岗位对接率不到一成。据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各地经济全面复苏吊高了民工对工资收入的“胃口”,而正在恢复中的企业尚未做好提薪的全面准备,这对矛盾是对接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来没有碰到今年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岗位都送不出手了。”与职业中介感受相同的市场负责人也表示,与2003年、2004年春节后动辄一天四五千人次民工求职相比,今年确实淡了许多,看来各方参与组织的从现在起到今年4月底的民工潮“预案”,很可能在40天左右就将告一段落。随后,记者走出场外时看到,不少民工拥在门口与一些衣着上看来像“招聘方”的人,谈论着工资和薪水。当记者询问他们1200元是否愿意上岗时,对方一脸困惑地说:都说南京工资高,这么点谁干呢?本报记者 董婉愉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