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会节:川西坝子的春天

  在成都,春节作为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日仅仅是欢乐的开端。接下来的川西坝子,正月十九街子古镇的“兰花会”、农历二月初二的新都“木兰会”、农历二月十四的邛崃固驿“春台会”、清明时节都江堰的“放水节”和崇州元通镇的“清明会”等等,便在广大的民间市井、古镇乡村连续不断地上演开来,好戏连台,五彩缤纷……

  成都

  青羊宫的花会

  民间游乐的盛会

  如果说乡下的庙会还过多地保留了一些祷告祭祀的特色的话,那么,在过去成都最有名青羊宫花会则早已演变为民间游乐的盛会了。

  青羊宫花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按民间的说法,这天是朝贺百花仙子生日的“花朝节”,也是李老君的生日。在唐代,成都已有花市,其中又以青羊宫花市最大,所以“花朝节”时到西郊的青羊宫游春赏花就成了成都人的一个源自久远的习俗。而这期间,作为道观的青羊宫自有隆重的法事活动举行,于是赏花的人们也到观中拜祭老子,进香祈福,而参加法事活动的善男信女们也游于花市,“庙会”“花会”也就渐次合一,成为成都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春日盛会。

  起于唐时的青羊宫花市到明、清时,又增加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使青羊宫花市规模就更大了。至清代光绪年间,官府在青羊宫花市举办劝业会,扩大场地、延长会期,“青羊宫花会”正式正名。从花市到花会,其间的千百年来,庙会、花会、物资交流会同期进行。成都的风味小吃,各地的土特产品,各路的戏团和杂耍班子,以及来自城里郊外的如流人群,一时间,西郊的青羊宫是商贾云集,热闹异常。有《锦城花会灯竹枝词》赞道:“轻寒轻暖艳阳晨,一路繁华景物新。妄欲笑花花笑妄,大家颜色为争春。”

  以至于到了抗战时期的1938年至1945年,政府下令停办花会,但民众却依然“相沿成习,每到二月,青羊宫至二仙庵,香会仍不间断。”过去,青羊宫花会的主会场是设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二仙庵的,如今的二仙庵已为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文化公园,虽事过境迁,但对“游赏之风胜于天下”的成都人而言,每到春天到此游春的习俗一如往昔。

  说起来,今天的“成都大庙会”,之所以选择在武侯祠,却该是与成都人“游喜神方”的习俗不无关系。除了“喜神”派发红包的民俗活动外,今天的成都大庙会更可看作是一个地方美食的集中地,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三大炮、蒸蒸糕、韩包子、川北凉粉、陈麻婆豆腐等,直让人是吃了这家又吃下家,刚抹嘴从这家出来,又在那家的摊前坐下,并高呼一声,“老板,快点哈。”而大庙会期间的民间工艺展示,民间百绝表演,传统婚礼秀,以及龙灯狮舞、歌舞杂技、魔术小品、木偶皮影、武术街舞、川剧京剧等特色文艺演出活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实在让成都人在此一年中最为闲暇、最有积蓄的日子里,享美味,体闲适、饱眼福,尽情欢娱。庙会的盛况较之以往是有过往而无不及的热闹和繁华。

  新津

  “送龙神”的庙会

  喜庆的风俗画卷

  如果去追溯远古的春节,我们发现,它其实最早源自一种祈祷祭祀的活动。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春祷秋酬仪式起源于周王朝时代(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春祈春祷就是春节节日习俗的核心。

  比如说,岁末要祭土地公,除夕和正月初一要祭神明、祖先,正月初四是接神日,正月初五要迎接财神,正月初九要拜天公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春节期间诸多的酬神祭祀活动,又逐步发展为娱乐一方百姓的庙会。《礼记》中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子贡在描述人们酬谢农神而举办的祭祀活动时,曾慨叹“一国之人皆若狂”。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的逐渐形成,这些祭祀活动又纷纷与佛道神灵结合起来。而佛道在争取信众的过程中,也均在其宗教仪式上增加了许多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凡夫俗子也随喜添趣。如此这般,世俗化的庙会就逐渐成为国人年节休闲娱乐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内容。

  去春正月初九,我到新津观音寺赶庙会。在随着潮涌般的人群艰难穿越过那些沿途摆设的小食摊子进得庙门的时候,一个“请写送龙文书”的摊子吸引了我的视线。邛崃人韩蓁老先生对当地的民俗多有研究,向他请教,说是事关一个名叫“送龙神”的古老习俗。据韩老先生介绍,当地人家在生下小孩不久,往往都会请阴阳先生推算八字,如算出有“火关”、“水关”等影响成长的“关隘”,那就得将龙神请回家中供奉起来了,以保平安。所谓龙神,其实就是一张阴阳先生念经开光画有龙的图案的纸。孩子们的“关隘”多在三、六、九岁的时候,那“龙神”也就需要被小孩的家人用祭品香火虔诚地供奉上三、六、九年,之后就要在当年的正月初五至元宵佳节这十天“送龙神”了,送了龙神,小孩就解除了威胁生命的“关隘”箍咒,家人们也解除了不安的心结。按照惯例,龙神要走十几处桥梁,还要去外公外婆家接受贺礼,在拜了十多座庙宇后,最后来到观音寺取得写有小孩生辰八字祝福话语的龙贴,之后再来到寺前的河边,在袅绕香火中,将龙神焚烧入水。

  新都

  春月的会节

  迷彩的乡村节日

  事实上,在过去,各地乡村春月期间的会节活动是很多的,以都江堰为例,其时就有正月初九徐渡的马主寺上元会,正月初十大兴的朝街会,正月十六龙溪的天官庙会,二月初一青龙的东岳庙会,三月三玉堂的童子会,四月二十八石羊的药王庙会等等,而在供奉祭祀不同神灵的各种会节期间,各行各业供奉的祖师也借机纷纷登台亮相,承享一年一度的迎拜,如菜行的陶朱公,屠行的张三爷,木行的鲁班,糖酒行的杜康,水食行的雷祖,染房业的梅葛二仙,土布业的织机圣母等等。而所有这一切,在这个“一年之计始于春”的季节里,庄户人图的不外乎就是个顺利安康,好年景带来好收成。

  去春农历二月初二,我一早就来到了近郊新都的木兰山上。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早,山间坡地上的一垄桃林正含苞待放,初露红意。而满坡的油菜花是一片的金黄,灿烂得惹人心醉。这天是当地有名的木兰会,站在山上,只见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正潮水般地云集而至。而早些时候到达的赶会者、各地客商、手艺人、草台戏班,早在山上山下密密麻麻地搭满了五花八门的帐篷,布设下大大小小的卖货摊点。

  山上有木兰寺,是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蜀中花木兰”韩娥而建,不过兵燹后俱毁,又重建。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迁居当地的客家人为庆祝文昌帝君的诞辰依寺办起文昌会,或许也正是由于民间俗众的参与,文昌会的宗教节日庆典意义也就逐渐地世俗化了,演变为当地农人的一种种子交流会。所以,在木兰会上,你可以看见在寺庙外的墙沿边上,那随地摆满的豇豆、苦瓜、南瓜、辣椒、水稻、小麦等粮食、蔬菜、水果种苗摊子,它们如一字长蛇阵般延伸开去,直看得人是“五谷不分”的眼花缭乱。不过,好些摊点的种子都是不买的,那是远近农人不辞辛苦把自家留种的种子挑运至此“沾地气”的。他们说,种子在木兰庙会沾了这里的地气,那种子就算是 “寄窝”(授粉的意思)了,不仅病虫害少,产量也要高得多。近200年来,木兰庙会从未间断过,百姓对庙会的热情似乎也在证明着“寄窝”的合理性。向民俗专家请教,认为这种独特的种子崇拜遗风,实则就是对五谷神的一种祭祀仪式。

  邛崃

  固驿镇的春台会

  热闹的乡村集市

  不仅仅是木兰会,其实乡村大地上的各种春月会节,其最初的雏形大多依附于当地佛寺、道观的神灵,脱胎于某种酬神的活动。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十四的邛崃固驿镇春台会,最初主要是敬土地神,为的是“你敬我土地,我保你平安”;过去,每到清明会,崇州元通镇上的圆通寺、惜字宫、扬泗庙、关帝庙、长寿禅院等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祈求平安幸福。此时候,乡人还要举行“阴差出行”,以示驱鬼避害。

  但神除了能给乡人们带来某种心安,并不能给予实际的恩惠,所以各地的乡村会节活动在其后来的演变发展中,也就逐渐过渡到以农用物资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别的乡村集市活动。无论是新都的木兰会,邛崃固驿的春台会,还是崇州元通的清明会,你都会看到那些散发泥土气息,新鲜木料味道的种子、农具,高高低低,密密扎扎摆放一起的宏大场面,茄子秧、海椒秧、各类豆种等,簸箕、扁担、箩筐、谷桶、锄柄、锄头、犁头、犁架、牛轭、晒席、风车等各类农具,一路看去,不少的种子和农具甚至都叫不出名字来。据元通镇的地方志记载,在过去,人们站在过境元通的汇江桥上沿江岸望去,鳞次栉比、堆货如山的摊子和夹杂其间的江湖艺人表演武术、杂技、猴戏、曲艺的圈子,绵延数里之远,大有宋代《清明上河图》的气象。

  固驿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家缺农具不用愁,春台盛会任你游。”而元通则有“诸市俱全,为一州货财之薮”的说法,可见物什的丰富和全面。除此之外,在今天,各类五金家电,服装布匹,生活用具、塑料盆盆,甚至摩托车、电瓶车也都汇集于此,以及来自各地的小吃摊子、捏面人倒糖饼的摊子、江湖郎中的膏药摊子、算名测八字的占卦摊子,打“金钱板”为人祈福的圈子,耍猴耍把戏的圈子,骗人诈宝的圈子……总之是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三流九教,熙熙攘攘,吆喝声,叫卖声,录音机里传出来的高分贝流行音乐声,响切一片。

  乡村的会节活动大多在春耕前举行,此时正值农闲时候的乡人,对于会节的期待往往是出于对某种热闹的期待。年老的希望能过上一把他们久违了川剧瘾,年轻的则希望能看到他们平常只能在电视才能看到的现代歌舞。所以在各地的乡村会节上,都会同时来上好几个戏班,有表演马戏的,有跳劲舞唱流行歌的,当然也有川剧戏班。戏各演各的,观众也是各招徕各的,一天几场,一连几天,场场爆满。对乡人而言,逛会也许是他们一年中最为享受的一种快乐和幸福——先到寺庙道观焚香祈福,然后到物资交易区去看看各类商品;之后看戏,看了戏再到小吃摊上吃碗酸辣粉,品尝一下兰州的拉面、新疆的羊肉串;兴致所至,或许就买上一件新衣裳,衣裳口袋再揣上些外地的酥脆京果,趁夜色未降,哼着刚听来的戏中唱段或歌谣,回家去了;是夜,或许就梦见了白天所见的繁华,或者就梦见了神灵遂愿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买好种子,备好农具,“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的春耕就要开始了。于是,清明那天,在“年年来激西江水”的都江堰千年古堰渠首,随着主祭官的一声号令,“咚、咚、咚”三声礼炮声中,几个剽悍的堰工纵身跳上都江堰内江的拦河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用大绳系住“杩脑顶”。这时,河滩上几十名大汉接过扯杩大绳,喊着开水号子齐力同拉,拦河杩槎解体了,汹涌的岷江水犹如脱缰野马,奔腾咆哮着从决口涌入内江,涌向广袤的田畴……于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美丽、富足的川西坝子又开始了它四季的轮回。

  撰文/摄影 余茂智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