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春晚语言类节目为何领先最烂评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0日08:51  国际在线

  作者:乾羽

  近日,某网站发起央视春晚“最烂节目”评选活动,截至前日13时,在短短的20多小时里,投票人数超过13万。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今年春晚“最烂节目” 前三甲都被语言类节目占据,它们是赵本山小品《捐助》、郭达和蔡明演绎的小品《家有毕业生》、冯巩的小品。(2月19日《钱江晚报》)

  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大腕的语言类节目在最烂评选中暂时领先,有人将原因归结为软广告,归结为创意不足,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当一句句吆喝的声音穿插于小品,当一个个已经流行的段子不断被重复时,语言类节目给观众的新奇感受的确在下降。

  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节目的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或者说,节目的合理性没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在今年节目中,本来十分看好冯巩的《不能让他走》,因为这个节目反映了道德滑坡背景下,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但遗憾的是,节目只是借了一个社会事件的壳,并没有对现实进行一番剖析和讽刺,只是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被救助者的由衷感谢。这样的安排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而且由此也可以产生一些误会和笑料,但遗憾的是,与现实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形无关,是对现实难题的一种回避。这种回避,不可避免地让小品在深度方面打折很多。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家有毕业生》。刚听小品的名字时,以为这个小品会让人笑中带泪,因为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家有毕业生”实在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让人稍感沉重的话题。联想到此前蔡明、郭达表演过的,一个反映艺考生家长临考之前焦虑的小品,不由得对这个小品有所期待。但事实是,整个小品并没有任何关于家有毕业生的辛酸,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一个好玩的误会展开——合作的姑娘被当成是儿子的女朋友。好玩、好看当然是小品的特质,但小品若没有现实的生活作为支撑,就很难有打动人的力量。看到这个小品时,人们就会说,编得不好玩。

  小品不仅是表演片段,小品还是现实生活的剪影。在我的理解中,任何一个小品都应该对应一个现实片段,当人们在观看小品时,可以发出各自会心的笑。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