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盗墓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0日12:25  新闻晚报

  五、南越国王墓随葬宝物无数

  吕后是公元前179年去世的,她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刘恒改变了吕雉的强硬外交路线,停止军事进攻,他还派人重修了赵佗的祖坟,并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还讨好赵佗在河北的堂兄弟们,赏赐他们官职和财物。人心都是肉做的,赵佗也不傻,自己毕竟是中原人,他便乘机上书,要与汉朝廷和好,主动去掉“帝”号,在给汉文帝的书信中也谦称“老夫”,而不用什么“朕”“寡人”这些象征帝王身份的称谓了。

  时官已至“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太中大夫陆贾为,再次领旨出使南越国劝赵佗归汉,劝归成功。

  需要说一说的是,如果把赵佗也算做皇帝的话,他就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帝王。赵佗出生于公元前203年,老死于公元137年,活了一百多岁,连儿子都死了他才死。

  岭南濒临南海,都城番禺又是岭南地区各种特产的集散地,珍宝充积。赵佗生前有文物收藏的习惯,在世时搜罗了许多奇珍异宝。当年还曾献一件宝物“珊瑚”给汉朝皇帝。据《西京杂记》记载,此珊瑚又叫“烽火树”,夜里能发光,就像燃烧的火焰,被放在汉宫的积草池中。赵佗死后,这些宝物便全让他带到陵墓里了。到底有多少宝物? 《交广春秋》上说的也只是一个大概,“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垄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 ”

  正是因为赵佗陵墓内随葬的宝物太多了,又那么神秘,300年后,还能诱惑已当了吴国皇帝的孙权,让他把寻找赵佗的墓当做一件大事,派人跑到广东来寻找,伺机盗墓,但却只是一筹莫展。

  南越王首创中国帝王秘葬制

  赵佗死后葬哪里了?这一直是一个谜。孙权当年就没有找到,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也没有找到。赵佗的陵墓很大,建在一座山上。根据史料,赵佗的墓中随葬宝物无数,防止盗墓是第一要务,老奸巨猾的赵佗实行了秘葬制。

  如何秘葬?北宋郑熊《番禺杂志》记载,“赵佗疑冢在县东北二百步,相传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造了多处墓穴,死后四门出殡。这就是晋人王范的《交广春秋》(已佚)一书所谓,“佗生有奉制称藩之书,死有秘异神密之墓。”《交广春秋》已佚失,这里及下文均是转清人屈大均 《广东新语·坟语》(卷十九)中所引。

  笔者查找了一下中国古代丧葬资料,早在春秋时期,“虚冢”就出现了,如孔子死后,其弟子便造了五座虚墓。所谓“虚冢”,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等。“虚冢”,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正的葬尸地隐匿。这样的假坟,外表看似真的,挖开后却发现墓内空无一物,盗墓贼也最头疼这种“虚冢”,费了半天工夫却是假的,在现代考古中也不时可以发现。

  在帝王级人物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实行秘葬的皇帝,就是南越国王赵佗。可以这么说,赵佗的葬式,开创了中国古代帝王秘葬的先河。

  之后,秘葬备受帝王青睐。对秘葬最为推崇的当算三国时期的盗墓狂人、魏武帝曹操。曹操生前设“七十二疑冢”,死后从邺城的多个城门出殡。有人说曹操的真尸葬在邺城外的漳河底下,但真真假假,至今是谜。

  再后来,十六国诸皇帝同样青睐“虚冢”,多设假坟以迷惑盗墓者,十六国时期的帝王差不多全部实施秘葬制,如后赵始主石勒、武帝石季龙都给自己造了不少墓穴,石勒甚至是半夜出殡,葬他的人将棺材抬向黑暗的深山中。至今考古界很少发现这一时期的帝王墓,就与秘葬有直接的关系。

  传说最广的是朱元璋秘葬一事。朱元璋临死时给指定接班人、孙子朱允炆留下口谕,要求后事从速处理。朱允炇很听话,在朱元璋倒头后的第7天,便将其下葬了,出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罕见的“速葬”。下葬那天,南京十三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一起出殡。

  最玄乎的说法是,因为男主人朱元璋秘葬他处,孝陵内只有女主人马皇后,马皇后独守空陵,常常伤心夜哭。朱元璋秘葬处,过去流行的说法是,在南京城西的朝天宫大殿下。但是,不论朱元璋到底葬在哪里,民间传说是真是假,朱元璋实行秘葬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不会空穴来风,至少他喜欢秘葬。

  赵佗陵墓的反盗手段极具迷惑性,也相当成功,成功地迷惑了历朝盗墓贼,甚至把盗墓皇帝孙权也玩进了迷宫,终未找到。虽然人们极其希望发现赵佗墓,但至今还是无一点蛛丝马迹。

  可能因为赵佗墓太神秘了,唐时有人据此编了一篇荒诞的盗墓小说,名叫《崔炜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崔炜得到仙人相助,进入过赵佗的墓穴,墓穴空间巨大。崔炜看到里面有各种极尽奢华的陈设和珍奇异宝,还看到了传说中的为赵佗殉葬的东瓯王摇和闽越王无诸所献的4位侍女。赵佗知道他进来后,还把齐王田横的女儿田夫人赏配给崔炜做侍妾,并赠送给他一颗西亚大食国的夜明珠。

  不久前,暨南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赵佗墓在唐代已被盗墓贼成功光顾过,根据就源于盗墓小说《崔炜传》。理由是盗墓小说所描绘的情景与下面将要讲述的第二代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所见,有着惊人的巧合,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和听人讲述,是无法写出《崔炜传》的。

  赵佗墓被盗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假设,替代不了考古发现。如果赵佗墓真的没有被盗毁,还存在于某一个地方,笔者想,它总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两千年后二代南越国王墓现身

  赵佗活得太久了,以至于他的儿子都死了,留下的王位只好由其孙子赵(mò)来继承。赵继位后,史称“南越文帝”。赵是第二代南越国王,在位仅十几年,公元前122年病逝,葬地在哪儿后人一直不知道,连盗墓贼也没有探出来。

  但在20世纪80年代,赵的墓竟然意外被发现了,而且还完好无损。赵墓从未被盗过,这当与实施秘葬有关。如果孙权地下有知,肯定后悔死了,当初怎么就没往象山冈下深挖呢?

  赵墓的发现也是一次意外。当时,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准备在广州老城区北面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侧的象山冈上盖几幢宿舍大楼,在挖掘大楼基础墙坑时,一位民工在用力使用铁锄时碰上了硬物,震得虎口发麻,低头一看竟然是一大块大石板。由此向下一探,发现了一块块成片相连的大石板——赵墓在沉睡了2000年后,横空出世了。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的墓进行全面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枚金印“文帝行玺”最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南越国王背着汉朝中央政权私刻的,难怪后来吕雉对南越国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南越王真有二心。这些目前都收藏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里。

  赵的墓室空间巨大,坑南北长10.85米,前部宽处12—13米,可谓巨穴,系从山冈顶部向下打了20米竖坑,再向四周开凿而成。内有四位夫人陪葬,巨穴中还有壁画和数间帏帐。这与《崔炜传》中崔炜所见极为相似,专家据此推测赵佗墓在唐代被盗墓贼光顾是相当有道理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