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鲍勃·迪伦来不来答案还在风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1日02:49  扬子晚报

  鲍勃·迪伦到底来不来?早在2009年中,迪伦的歌迷们已经通过各个渠道得悉他的巡演计划。日本站是确定无疑的了,然后是中国台湾站、中国香港站,紧接着让歌迷兴奋的是——连北京站、上海站也言之凿凿地说要办了。虽然目前并未有确切消息,且从理性角度来看,迪伦来中国内地演出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之处,但各大媒体已经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了。无论如何,迪伦此次中国内地行是否真能如愿,都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契机。

  >>69岁的迪伦到底有什么?

  记得去年迪伦发行《Together Through Life》时,有媒体报道称:Bob Dylan?这不是早在摇滚历史博物馆的名字吗?怎么还出来唱歌?真想给这样的无知记者来两耳光。

  从最初对Woody Guthrie南方民谣的刻意模仿,到一把口琴杀出血路,再到成为抗议歌手领袖,却在最高峰时拂袖而去,然后是插上电吉他被人狂嘘,接着是急流勇退回归田园,不断地诗化、哲理化,到如今的老布鲁斯姿态,迪伦无愧于“变色龙”的称号。民谣、民谣摇滚、乡村、蓝草、福音、蓝调……迪伦,你有什么没玩过啊?

  今年,迪伦69岁。2009年他出了一张公路唱片,一张圣诞唱片,尤其是那张《Chrismas in the heart》,关于迪伦此时的状态可见一斑。所以,迪伦的这次巡演绝非圈钱,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心里是Forever Young的,在家里呆得久了,必然得出去活动一下,再感受一下在路上。

  总之,迪伦从未离开,光环也从未退散。本周三,乔布斯主持了苹果公司的新产品iPad发布会(呃,没错,是iPad不是iPod)。发布会现场,一直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正是鲍勃·迪伦的。迪伦作为乔布斯最欣赏的音乐家,两人的共同点都是那样的我行我素,从不满足,永不停步。你会怀疑苹果的新产品吗?那同样不必怀疑迪伦的现在。

  >>你准备好了吗?

  迪伦此次来华,集中了所有媒体关注的目光,虽然本次迪伦的中国内地行只是在“计划中”。

  而对于乐迷来说,这是一次好好地重听经典的机会。放下那些小清新小独立吧,花上大把时间、上网搜集一摞子资料、看一堆注释、观摩几出传记电影,在论坛与人交流,诸如此类。在此过程中,或许你的英文阅读写作水平、吉他技巧、口琴技巧等都有望大幅提高,不一而足。当然少不了的还是银子。考虑到迪伦的年龄,这次机会真可谓是千载难逢了,所以只要是手头不至于太过拮据,都应该亲自到场朝拜。我们为什么听迪伦

  我相信年轻的一代里没有人不知道迪伦,至少也听过《Blowing In The Wind》吧?没错,在音乐世界里,鲍勃·迪伦更像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而少数人会去花心思研究他更多的作品,就好像罗大佑、崔健那样。人们总是在追求新的东西,而不会主动去追求好的。

  某位乐评人曾说:听一百张所谓独立唱片都不如听一张Bob Dylan的经典唱片。实际上现状自然是大部分文艺青年宁可听一百张indie也不肯听一张《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我认真开始听迪伦只是开始于去年年初。在厌倦了所谓独立音乐之后,我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30多张录音室专辑以及零零散散的Bootleg里面。一开始我被他的招牌布鲁斯口琴吸引,然后是他喋喋不休的迷人旋律,接着是他的那把破嗓以及歌曲中强烈的感染力。最后,像我这样连cet4都过不了的英语水平也开始去唠唠叨叨地跟着他唱:“Do you,Mister Jones?”而我根本不敢称自己“懂”迪伦,尤其是有朋友跟我说他很喜欢2000年至2002年间那近百张Bootleg,觉得那时的迪伦状态很好——羞愧的是我对此根本没有概念。腾讯小樱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