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入晓光开太华,树浮秋色近终南

  1874年黄兴生于长沙南郊黎托黄兴镇。8岁就读于当地肖举人办的私塾,不久到翰林周笠樵的私塾求学。中学在有着刘凤苞、郭嵩焘、王先谦等著名学者执教的城南书院读书,获益匪浅。时值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黄兴在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黄兴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政治家、军事家为人们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一个诗人。黄兴的书法以颜真卿晚年书体入手,上追魏碑、隶书、小篆,又兼学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书法和清代名家何绍基、翁同和、刘墉的楷书风格,自成一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古旧巷子一位很精致的老奶奶家里收到过一副黄兴的行书七言对联。谈起对联的来历,老奶奶说她的爷爷早年也是同盟会的,与黄兴私交甚好。老人没有儿女相伴,又非常珍惜这副字对,思来想去决定交给文物部门,可以得到妥善保管,也算有个归宿。“楼入晓光开太华,树浮秋色近终南”,黄兴显示了他诗意的才华。上联有“宣惠我兄正”,下联没有年款只题“黄兴”二字,下钤白文“黄兴之印”和朱文“克强”二印。字体中略带行草的体势,特别是从“黄兴”题款二字用带草体的运笔上分析,这副对联应该是他1911年37岁以后所作,究其原因是黄兴在1911年以前的字体运笔都比较坚挺,墨气丰满刚劲,偶尔在结体上运用魏碑的风格以示创意和方正。

  由于黄兴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等事务上了,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书写如此高水平的书法,可见黄兴的书法天赋与能力。

  黄兴在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过程中亲自担任总指挥并冲锋在前,中弹受伤后曾痛昏死过去,后被战友救出。其右手中弹失去了无名指和中指,从此写书法和批写文件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相夹笔杆完成。由于没有无名指和中指相辅协力,运笔行墨没有从前自如,空灵韵味也异于从前。遇上较长的笔画时,明显看得出力不从心了。这副字对的“光”、“色”、“近”字的捺笔就出现拖笔的感觉,力度大打折扣。即便如此,整体上还是保持了黄兴书法的刚劲淳厚、大气磅礴的风格。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逝于上海。第二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听老人讲,早在出葬三日前长沙城里所有布店里的黑布、白布都销售一空,许多大户人家和政府部门派人到广州和武汉购买。当送葬队伍行船过湘江时两岸竟人山人海,湘江里所有船只都只用于渡江,且分文不收;沿途百姓除焚香点烛、燃放鞭炮外,还自发地摆放茶水和包点,免费提供服务。其悲壮的场面感天动地!

  见其书思其人。黄兴将毕生精力和心血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虽在书法、诗文方面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其留下的墨迹,更加弥足珍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