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活路在哪里呀活路在哪里?

  2009年,中国国产电影的总产量是456部,稳居世界第三。听到这个数字,大家会扳着指头计算在电影院里看过多少国产电影,基本上,用完手指头,脚趾头还有富余的时候,就打住了。

  正所谓“蛇有蛇道,鸟有鸟道”,主流院线是招财进宝、名利双收的极乐世界,同时又是弱肉强食、生死立判的杀戮战场。对于许多国产片而言,必须学会寻找其他活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收购。在创办之初,电影频道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依靠重复播放老片度日,因为当时的国产电影产量实在太少。因此,在很长时间里,电影频道一直“照单全收”,无论好坏,只要是拿到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影片都买,收购价格也较高。

  随着国产片产量的提高,央视电影频道的门槛开始高起来。影片质量成为其是否收购的依据,最差的不予购买,较差的只能得到较低的报价。但即使如此,电影频道几十上百万不等的收购资金,仍然成为众多国产影片用来“托底”的一颗定心丸。

  第二条重要途径,是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性扶助。例如,广电总局电影局多年来一直在资助农村题材影片、儿童题材影片、科教片、纪录片的创作,这些种类的影片基本没有通过市场收回投资的可能性。

  一些财政实力强大的省市也有自己的资助政策,例如北京市为鼓励创意文化产业而设立了5个亿的资助基金,5个亿的担保资金,电影是扶持重点之一。还有很多地方政府会对获得“五个一”等奖项的影片给与奖金。

  第三条重要途径,则是国内外各种形式的评奖和节展。例如政府设立的电影最高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入选最后10部“优秀影片”的电影,能够得到每部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即使只是获得“优秀影片提名”的20部影片,也能获得20万元的提名奖金。去年的华表奖上,潇湘电影集团的《袁隆平》进了前十,湖南导演黄河的《我是花下肥泥巴》获得了提名。

  常有人诟病华表奖“下双黄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误解。华表奖设立的奖项没有一个是以“最佳”为名,而是全部冠以“优秀”;并且,除“优秀影片”是10部外,所有“优秀”奖项的名额都是两个以上,这正是为了扩大获得奖励的国产影片和中国电影人的范围。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持续存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展超过300个。不用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节”,就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电影节展,也能开出几千至10万美元不等的奖金。优秀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近年来常常能在各类国际电影节展上获得好评和奖项。

  值得期待的是,在未来的电影产业布局中,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将最有可能成为新的“乐土”。一旦中小城市的数字院线形成规模,一旦农村电影放映的数字化发行放映找到赢利模式,这将是一块巨大的、充满艰辛同时也充满机会的黄金处女地。通过这些渠道,许多“非大片”的国产影片们,将有更多机会,和那些买不起或是买不到影院电影票的人们见面。当然,前提是不管用多少钱,必须拍得用心,拍得真诚,拍得好看……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