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注册心理陪护师得到尊重,误会自会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1日11:25  国际在线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注册心理陪护师正式获批。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陪聊”服务,一些“三陪小姐”改头换面成了“陪聊女”,承诺只要付钱就可陪顾客做任何事情。(2月20日新民晚报)

  表面上看,注册心理陪护师像以前的“陪聊”服务一样,都是私密的聊天沟通,但本质上却不同。按职业定位来说,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从服务对象上来看,心理陪护师针对的是老人、儿童、患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而这些人一般不会寻求色情服务。就拿老人来说,子女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交流,在老人物质生活无忧之后,凸显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孤独以及渴求交流而无法满足的无奈。上海新增的注册心理陪护师职业正是解决了“精神养老”的困境。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如何让老人的身心都得到包养,这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存在儿童、病人和亟需临终关怀的临危者身上,注册心理陪护师正式获批值得鼓励和呼唤。

  人们担心的是,色情服务在心理陪护师正名之后会趁虚而入,打着“心理陪护”的旗号,暗中实为“三陪小姐”大行其道。在一对一的私聊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不过,既然叫注册心理陪护师,“注册”意味着有管理的机构,还得持证上岗,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资格还要经过培训和考试。这样一来,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注册心理陪护师还是要很高的机会成本的,不大可能为了更多钱,就违背道德底线,宁愿为顾客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出卖肉体。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规则,不触犯法律底线也是所有行业的规则。不道德乃至违法的元素掺杂到陪聊服务中,那也就不是注册心理陪护师了,真正的心理陪护师肯定也希望有关部门清理门户,还其声誉。我认为关于上海“陪聊”职业正式获批被指易导致变相色情的焦虑,表明了许多人对这个新兴职业的误解和不信任。据2006年10月26日《新京报》报道,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毕业的男生高健,在北大三角地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高健称,自己毕业近半年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才想出如此一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回应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就业没有问题,2002级毕业的本科生平均年薪高达17万元,在全国都是最高的,不可能找不到工作。”

  “陪聊”就是“出此下策”、等于找不到工作的落魄,这种把陪聊归为色情行业同样是一种偏见和歧视。北大对毕业生“陪聊”如此敏感,道出了新兴行业的职业困境。凭什么名校背景和热门专业就一定不能来当“陪聊”呢?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定会有助于该行业的发展,当注册心理陪护师和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得到普及和应有的尊重,染指色情的说三道四自然灰飞烟灭。 (普嘉)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