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投入占GDP4%,不是“一句话的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1日16:52  国际在线

  教育部在今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中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2月21日《新京报》)

  相信但凡关注教育投入的人,闻此消息,都会悲欣交集。众所周知,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比例的4%。这个在当初看起来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愿景,却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时至今日,该目标仍未达到。更让人感到复杂的是,教育投入的占比曾一度出现持续走低的现象。

  盼星星、盼月亮,教育投入占GDP4%,有望实现,不能不让人欣慰。但切莫狂欢,须知,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一规划纲要具备法律效力,但亦未能实现目标。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能否实现,兹体事大。其实,日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未来教育拨款占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将逐步提高,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将达到4.0%,2020年将达到5.0%。

  今天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出来后,有一种流行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嘛”广为人知,但现在看来,教育投入占GDP4%,不是“一句话的事”。在笔者看来,需要理出两大关注点。

  一方面,投入能否到位?众所周知,根据1995年实施的《教育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但我们知道,这一规定并未日被严格落实。这一次,教育投入占GDP4%,能否达到同样不容乐观,毕竟投入时双向的、联合的,一是中央投入、一是地方投入,而地方投入能否落实则是关键。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所称,由于税收制度的改革,国税比重相对增加地税减少,中央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地方可能会相对减少投入,这势必会影响到教育经费的GDP占比。而如果为了达到4%的目标进行硬性要求,考虑到目前教师工资让地方压力很大,地方财政能力恐难持续。

  另一方面,即便投入到位,能否“花好钱”?去年年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至于媒体披露的高校不差钱现象,也为人熟知,比如某些高校大兴土木,早在几年前,某高校一个仅有3层的食堂,就装上了两部观光电梯。再比如,某高校的行政人员甚至连洗脚费都可以报销。

  为此,就需要“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在于,加强监管和审计绝不是轻飘飘的口号,也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要像审查四万亿投资一样聚焦于教育投入,否则,钱投入得越多,反而越容易滋生腐败。

  教育投入占GDP4%,不是“一句话的事”。不投入,一切都是枉然,投入了未花在刀刃上也是枉然。为确保投入到位,不妨通过立法——《教育投入法》的方式,强制要求政府把应该投的钱投入到教育方面上去。或把教育投入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一旦实现不了就要问责。当然,前提须是改革税制。同时,在监管上下功夫,用好公共财政,让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得实实在在。(王石川)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