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返城农民工 城市只是我们的落脚点

  

返城农民工城市只是我们的落脚点
返城农民工城市只是我们的落脚点
返城农民工城市只是我们的落脚点

  射洪县大榆镇26名农民工昨赴昆明打工,本报记者在成都火车北站记录他们的“返城之旅”

  58岁的向平富考虑了好几天,还是决定过了年出去打工。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年轻时强壮,挑上百斤的担子走几步就会喘气,但“在工地上打点杂工,应该还是可以的。”

  天刚亮,向平富提着一蛇皮口袋行李,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汽车,和他一起的,还有25个人,他们都来自射洪县大榆镇,前往昆明的一家工地打工。对于这26人,城市是暂时的落脚点,而那个生活了数十年,现在一年却只有几天时间居住的农村瓦房,也已经越来越褪去“家”的色彩。

  家的感觉“家里只有老伴,越来越冷清”

  时间:下午3点地点:火车北站人物:向平富

  向平富把行李放下来,当作凳子坐在上面,他已经在这等了快一个小时了,去昆明的火车票还没买到。年前,一位在昆明做包工头的朋友回家,告诉他工地上缺人手。向平富考虑了好几天,决定去工地上挑水泥。“岁数大了,一次少挑点,多少挣点钱。”

  这是他第二次出门打工,去年4月,他曾去过一次新疆,由于没有技术,他只能在工地上打点零工,一天五六十元钱。对于这样的价格,他已经很满足了,“有活干就不错了,你看我这次找个活路,还是托了关系的。”

  对于向平富来说,家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的儿子已年过30,和他一样,儿子也在成都的一家工地上打工。为了多挣点钱,儿子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现在我走了,家里就只有我老伴,守着三亩土地和两间房子,越来越冷清。”

  男女“同住”“出来了哪个还讲究那么多”

  时间:下午3点20分地点:火车北站人物:李海龙和25个工友们

  买票的李海龙回来了,带回了26张身份证和26张前往昆明的火车票。他站在人堆里,大声念名字发身份证。李海龙24岁,是26人中最年轻的,他和向平富将去同一个工

  地打工。由于年轻,见过的世面多,大家都推举他来买车票、安排食宿。“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工地上卖苦力了,吃不下那个苦,都是三四十岁的人才愿意去。”他说。但他还是选择了这项工作,“反正在家里闲着没事做,还不如出来赚点钱。”

  发完票,李海龙带着大家到旅馆落脚。那是一间由仓库改成的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家具电器,只有14张上下铺的铁架子床安放在一起,几张大床单将这些床连成几个通铺。窗帘已经掉了一半,一扇玻璃窗无法关严。26个人一拥而入,房间挤得让人很难转身。李海龙挑了一张靠墙的下铺,将行李扔过去。

  “还有两个女的,今晚上咋个睡?”李海龙大声问。26人中有两个女人,也是此次外出打工的。没有人回答,李海龙坐在床上,点燃一支烟。“管他呢,凑合着睡吧,出来了

  哪个还讲究那么多。15块钱一个人,可以了。”他说。

  出门在外“城市只是我们的落脚点”

  时间:昨天下午地点:火车北站附近一旅馆人物:吴秀莲

  吴秀莲就是李海龙说的“两个女的”之一。她对于26个男女混住一间房并不感到意外,“出来打工,将就一下,晚上睡觉只脱外套就行了。”她摸着床上薄薄的被子说。

  41岁的吴秀莲是一名熟练的钢筋工,从1990年开始,她就辗转各个城市打工。这项工作需要每天不停地用工具把钢筋切断,并弯成固定的形状,这种力气活似乎不太适合一名女性,但她坚持了下来。

  吴秀莲的丈夫和她一样,每年在各个城市工地上找工作。钢筋工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按天算钱,“每天大概有七八十块,一年下来,效益好的时候两个人能挣两三万,效益不好,挣不到钱。”吴秀莲说的“效益不好”,包括找不到工作、做了一半老板跑了等各种情况。

  吴秀莲的儿子正读高三,这也是她如此拼命挣钱的原动力。她和丈夫每年只能回家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机会,她能见到儿子。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找个“稍微体面点的工作,不用在工地上下苦力”。

  今年过年,吴秀莲夫妇只在家里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家,正让她感到越来越陌生。“城市,我们绝对是呆不下来的,城里租的那个100多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只是落脚点,不是家。”她说。而农村里的家,那个她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也似乎正在离她远去。“现在回家,只是为了看看儿子。”

  记者胡挺摄影杨涛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