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意识短缺”

  周明华

  虽然这种报道不算新闻,甚至还有网友直指其有免费为缺工单位作广告之嫌,但我仍觉得此报道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警醒式报道的密度变大,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三大汽车企业工人的平均年薪超14万美元,同年的美国教授平均年薪为9.29万美元。虽有美国人批驳这是“脑体倒挂”,但这至少说明,在美国制造业,工人是受到社会肯定的。我国产业工人2008年的平均工资仅为日本工人的1/50,日本经济在1950~1980年的30年增长中,工人收入的增速很快,从不到美国人的10%一下子与美国人相当。而我国经济在近30年增长中,工人的年薪增长至今不足美国工人收入的10%。

  究其原因,便是我们有些地区对待一线工人的敬重意识短缺。一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停留在粗线条型、直线型。以压低劳工成本为本能管理意识。在世界分工中,这些看起来较之内陆经济发达的地方,制造业尚处低级加工链上。完整而有灵魂的企业形态并不具备,更像是世界工厂里的一个只闻榔头声响的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里,鲜有技术革新、品牌推广、知识产权、销售终端。可以说,这些工厂里大部分是处于被那些国际大资本任意指使的状态,失去了基本的博弈地位与谈判筹码。

  那些企业为保自己能在牛气十足的大资本腋下舀到一小杯羹,当然不敢与之较劲,只能将刨利的锄头挥向工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外来工奔走他乡,在劳动保护软硬环境不佳的情形下,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制度呵护差。他们工资较低,还时时面临被拖欠命运,有的根本不签劳动合同等。当前不仅是外来工生存与劳动价值的社会意识迷惘,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包括垄断国企里,一线工人的境遇也不佳。所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缺工现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观念问题,更需要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环境。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