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鞭炮市场缘何由火热变冷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2日06:49  大河网-大河报

  □岳建国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郑州多家鞭炮销售点,多数销售者表示生意不是太好,一些销售商卖出的鞭炮还不到进货量的一半。(见今天本报A10版)

  而据笔者了解,今年春节不但郑州市是这样,许多县城甚至是农村也是这样,人们燃放鞭炮的热情也都大大降低。为啥会这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琢磨一番。

  首先,这件事让我们对民风民俗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古代的人们没有电影、电视、电脑、夜总会等娱乐工具和场所,整个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大都以孤寂和冷清为主调,缺少刺激效应,“热闹”几乎是一种奢侈品。一旦过年,人们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等能发出巨大响声的办法制造热闹的过节气氛,在当时当然是合理的,至于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成陋习,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静谧的居住空间和干净的空气,闹市里巨大噪声已让人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燃放鞭炮这一传统风俗的变迁或者淘汰,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但是,传统风俗的变迁或淘汰,应该是在水到渠成、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中去实现,强制不得。改革开放后为啥燃放鞭炮的传统在全国愈演愈烈,那是因为之前国家并不倡导这种行为,民间也没有财力去购买鞭炮,一旦国家允许和拥有财力,这种曾被压抑的欲望就被释放了出来。其实,如果当时政府不禁止这种行为,估计民间也不会持续很多年,随着环保理念和安全理念的逐渐树立,随着反感鞭炮的人数超过喜欢鞭炮的人数,公众自然会逐渐冷却这种热情。可是,政府用公权或法规的方式禁止后,使爱鞭炮的人和不爱鞭炮的人都因产生反感而故意去燃放鞭炮,这就像某些书籍,强行禁止会使它产生一种神秘感,反而刺激了人们的探索甚至探险的欲望。

  总之,这件事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对于风俗、道德等层面的东西,政府的权力之手,尤其是法律之手,不要伸得太长,能不管的就不管,能少管的就不要多管,如果要管,那就在安全教育和帮助市民做好安全工作上下工夫,更不要采用全面禁止这种以方便管理为动机的“一刀切”式管理策略,要相信民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信他们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如果某种风俗确实已成为陋习,他们迟早会感到不快和讨厌,到那时,他们必然会用家庭教育、亲朋交流、邻里交涉等方式使多数人远离这种陋习,使陋习的“爱好者”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最后达到孤立、淘汰或改良的目的。

  来源: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