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尚无“心理陪护”行业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2日07:12  长江商报

  上海开禁心理陪护师引热议,武汉尚无此职业出现,专家——

  本报讯(记者 胡梦)日前,仅在上海出现的一种新职业——心理陪护师,引起了市民的热议。昨日,武汉多位精神卫生专家表示,这个职业是提供非专业性质的心理治疗,而且与医学上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估计起不到太大的治疗作用,但可作为心理治疗的有益补充,但武汉目前不具备该行业的基础。

  “心理陪护”不能专业治心病

  据了解,上海开禁注册的心理陪护师是一种新的职业。经过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科目的400个课时的培训合格后即可持证上岗,对老人、孕妇、孩子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运用心理知识、生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技能进行心理和生理上的护理和陪伴。 对此,武汉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刘小林认为,单从这一点上看,这个职业的确有点“暧昧”。

  刘小林介绍,心理陪护师陪什么、护什么很重要,是否能起到治疗作用更重要。对于有精神障碍需要治疗的人来说,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一般都是一周1—3次,每次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本来就只能集中那么久,作为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师是要耗费很多心理资源的,需要高度集中精神,通过各种细节观察患者以变换策略进行心理引导,时间长了无法持续专业的敏感性,而心理陪护时间长了,会在无形中变成庸俗、一般性的交谈,专业角色逐渐淡化,失去了心理治疗的本来意义。

  “很多人不了解,我国目前这种注册性质的培训是分为卫生部门颁发的和劳动部门颁发的,心理治疗师要求有医学背景,取得资质的,而心理咨询师则没有门槛,由劳动部门培养,心理陪护师目前与心理咨询师类似。”刘小林说,在国外,能治疗精神障碍的治疗师要求更为严格,数量也极少。

  专家:心理陪护是有益的补充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高华则认为,这一新职业有市场前景。抛开心理陪护有可能沦为“三陪女”的争论不谈,从专业的角度讲,心理陪护应当是心理咨询行业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待新生事物可以争论,但更应该在摸索中发展,他倾向于认可这种新生事物。

  他认为,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相比,心理陪护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前者更注重治疗性,而后者更注重保健性。就像现在提倡在大医院看病,回社区康复一样,可以预想,这种服务应该有其市场。

  王高华还表示,武汉目前并不具备心理陪护的整体行业基础,愿意就心理疾病去看医生的患者本身就很少,因此不具备效仿可能。在现有的宁养院等机构,工作人员除对晚期癌症患者给予止痛药治疗外,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死亡教育等,心理陪护就远远不及这种专业治疗有效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外候诊的人。本报记者 宋荣成 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