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促进教育投入还得扭转政绩观

  教育部在今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中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2月10日《新京报》)

  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06年,全国人大就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又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质量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不尊重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质量来自哪里?关注度如何体现?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看投入。

  重视教育,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的固有观念里,有一个家庭必备开支单,教育开支是除吃喝之外的最大开支,即便是处在穷乡僻壤的最贫困的农民,为培养孩子,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惜砸锅卖铁。然而,为什么一些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偏偏吝啬呢?2008年,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16个省份的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显示,有46个县大量挤占挪用教育经费。

  出现这一怪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教育属于公益性投入,不能直接产出GDP,不能见出显赫的政绩。为官一任,把精力花在无谓的教育上,远不如修建几条公路,开发几个市场,带来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因此,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还真得在扭转各地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方面,好好做一番文章。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