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春晚”只是个传说?

  春晚,是春节期间最大的文化话题。今年的春晚结束之后,关于春晚的话题,热度仍然不减。

  先是央视春晚满意度调查结果遭质疑。央视春晚结束后,CTR市场研究公司通过随机抽样,电话调查了2290个收看家庭,结果显示96.1%的用户收看了今年春晚,其中81.6%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可随即遭到质疑,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有近一半观众对今年春晚节目编排不满意。有的媒体甚至报道说春晚满意度不足两成。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与大年三十吃饺子、放鞭炮同等重要的春晚,满意度已经越来越低……

  春晚中的不少节目被植入了广告。大家期望值最高的赵本山小品《捐助》,充斥着大量的广告信息,“搜狐狸”又“搜狗”,还安排“寡妇”提着“国窖”名酒上场。小品《五十块钱》里,卖包子的两口子胸前挂着的围裙上印有某食用油的名字。小品《家有毕业生》里,郭达拿土豆说事,把各种知名品牌说一遍,落下为某知名网站打广告的嫌疑。小品《一句话的事》里,牛莉使用的某手机被网友认为是植入式广告。而在刘谦的魔术节目里,某果汁被摆上了桌,并把果汁的名称说出来。观众尖锐地批评道:我们看的不是春晚,是广告,这究竟是春晚导演组,还是明星演员们想钱想疯了,竟然会在节目(特别是小品)中安排这么多植入式广告,“一些明星演员,简直成了广告代言人,彻底绑架了观众的眼球”……

  对于赵本山自称是陪演主推新人的小品《捐助》,有著名文化学者撰文炮轰,整个小品闹得就是两个捐款者之间的纠纷,而其中的笑料无外乎民间那种“寡妇门前是非多”,无论是编剧的潜台词还是演员的行为语言,充满对这位单身母亲戏谑与取乐的意味,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甚至,某网站发起的央视春晚“最烂节目”评选活动,这个小品获“最烂王”。

  80后“毒舌”作家韩寒在个人的博客中发表《把魔术演成话剧》的文章,指出魔术师刘谦在2010年春晚上的演出,采用“托儿”的方式进行表演,具有欺骗的性质,同时,文章更是以刘谦作为导火线将矛头指向了“央视”……

  对春晚的看法,当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欣赏品味需求趋于多元化有关,更反映了中国文化市场产品丰富繁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些对春晚的质疑、批评,却真正代表了广大观众对正在走向失落甚至是没落的春晚的失望和不满。

  对于春晚的诞生,春晚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愉悦和精神满足,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难以忘却。上个世纪的1983年,春晚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生活之中,并开始形成人们过春节时的一种习惯。当时,绝大多数人家是这样,一家人除夕之夜边吃饺子边看春晚,除夕守岁变成了守 “春晚”,春晚成为了除夕夜的一个组成部分。春晚所呈现出的文化的素朴性、情感的真诚性、精神的纯洁性,契合与投射了中国人在欢度春节时渴望希冀团圆、吉祥、幸福、欢乐的精神需求,以及人们的历史回忆、重温传统、感悟节日仪式的神圣庄严的文化心理。在一般老百姓的眼中,他们的感受是“春晚”给人们带来了久违的亲情,带来一种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年味儿”,而一些民俗专家、文化学者看到“春晚”在中国人热闹欢快的春节生活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正在成为节日文化的一部分,热烈讨论是否可以把“春晚”看作是一种新民俗……

  然而,这一切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奢望,如今的春晚正在失却它的文化、精神和情感的纯洁真诚,春晚正在被人为地裹挟上了这个社会流行的并正在成为主流的社会交易原则,以及外在利益和商业欲望这些种种文化弊端的色彩,发生了可悲的“变味儿”。

  现实已无春晚这块“净土”,人们只得在心灵中守望?不要再迷恋春晚,“春晚”只是一个传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