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找不到我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3日04:16  大河网-河南商报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
漫画/王伟宾

  2010年1月31日,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出现了这么一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提纲挈领的文字不过21个,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字眼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这其中的分量显然非同一般。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跟第一代出来打工的父辈们相比,他们文化水平稍微高一些,见识相对多一些,对城市的向往也更强烈一些,但在喜欢的城市里,霓虹闪烁的背后,他们微薄的薪水,却抵挡不了住房、医疗、养老和孩子教育的重重压力。

  ■商报记者 焦素芳

  故事

  上海,别人的城市

  人物:焦恩来年龄:30岁

  打工地:上海职业:执业药师

  “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上学。如果以后政策放宽了,孩子能在这里上高中,考大学,不管多难,我也会一直在这里打工。”

  迎客饺子送客面。

  大年初四,豫北汤阴县城近郊的孔村。焦恩来在和母亲一起包饺子。“明天我们回上海,妈是想让我再吃顿她亲手包的饺子。”

  焦恩来在上海打工,医学中专毕业。2000年前在县中医院上班。2006年,他和妻子到上海在一家私人药店做执业药师。

  “其实就是卖药的。”焦恩来说。老板开着50多家药店,一个月开给他3500元,还可以住在店里。“这省了我租房和水电气的费用。在上海,就是最偏僻位置1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租金都要500多元。”

  在他眼里,上海是个好地方。但焦恩来和妻子很节省,因为出来的目的就是挣钱。周末一家人去公园逛逛,别的开销是不敢有的。“这里消费高,再怎么压缩一个月花销也得2000多元。妻子的工资跟我差不多,每月我俩基本上可以结余5000多块钱。”

  去年他把5岁的儿子接到了上海,今年儿子就该上小学了。这是他最头疼的事。“上海的政策是,学生上学先招本地生,然后是在本地有房子的,最后不够再招外地工的。”在上海买房子,那是焦恩来想也不敢想的事。没有本地户口,没有房子,儿子今年能不能上学还是模棱两可的事。

  老板答应给找人帮忙。“估计得花3000多元。老板说了,找人会分到好点、近点的学校。”这个钱他是舍得花的,他担心的是以后。“上海规定外地的小孩上到初中,就不能再上了,因为这里不能参加高考,要回本地。”

  他记得上小学时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在上海念书的外地女孩陈菲儿要回老家参加高考。那时候他只模糊地记住了外地生和借读两个词。十几年过去了,他没想到,这些词还没消失。他不知道,十几年后,在儿子身上,与陈菲儿相同的故事还会不会上演。

  在焦恩来看来,也许是因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上海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苦。如果以后政策放宽,儿子能在这里考大学,即使租房子,他也会在这里干下去。“如果不能,几年后就只有在老家的县城买房子了。”

  郑州,给女儿安个家

  人物:周伟杰年龄:26岁

  打工地:郑州职业:理发师

  “打工十年了,最渴望的就是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城市扎下根。”

  大年初五,还是同样的小村庄。天黑透的时候,周伟杰和妻子出来“送穷”。

  家里人把几天的垃圾送到街上,然后点燃爆竹,名曰“送五穷”。噼里啪啦的喜庆里,家里干净了,贫穷也给嘣跑了。

  热闹中周伟杰看着嬉笑追逐的妻子和女儿安琪,没有作声,心里却在想:今年,我也一定得把穷气嘣跑。

  周伟杰今年26岁,在郑州打工的时间却已经有10年了。“开始是在理发店给人当学徒。”20岁时,在美容美发学校进修毕业的周伟杰终于成了一名理发师。辗转了几家理发店,虚心又勤快的他有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现在他在人民路附近的一家美发厅上班。工资按提成发放,“做得多就拿得多,平均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吧。”

  妻子莎莎在一家大型商场卖服装。朝九晚八的工作时间,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还不算太累。他们住的地方是离单位不远的都市村庄,一室一厅的房子,两家共用。“一个月开支1000多元,剩下的就都存了起来。”

  打工十年,周伟杰攒了将近十万元钱。他打算今年在郑州买套房子,把女儿接过来。乖巧懂事的女儿从出生后就一直和姥姥姥爷待在老家。每次给爸妈打电话,她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爸爸,你什么时候接我去郑州?”跟村里的小伙伴们玩,小女孩总是很自豪:“我妈妈过几天就接我去郑州上学了。”

  说起这些,周伟杰很心酸。他决定无论如何也得在郑州买房。年前他和妻子在大大小小的楼盘一转,心就凉了。“太贵了。按现在的收入,即使不吃不喝,20年也还不完。”他找人打听了经济适用房,被告知必须有本地户口,“没有我们的份儿”。

  周伟杰很矛盾。可是他必须在今年在这个城市给女儿一个家。他和妻子商量,真没办法了就买小产权房。“没房产证也不耽误住吧。有了房子,在这个城市才算扎了根。”

  背景数字

  两个人的理想和现实,是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1.5亿的流动农民工中, 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是9000万,占了将近六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正以每年800万到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十年,或许要不了10年,这个群体总人数将突破2亿。

  观点

  打破户口壁垒

  让新生代农民工

  变身新生代市民

  宋向清(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

  新生代农民工无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文化素养,都和第一代的农民工不可同日而语。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他们,不善农事,或者从没有接触过农事,他们渴望城市生活,很多也已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要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身份转换,最关键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放开户籍管理。一个农民工,他在城市工作了很多年,为什么还不能拥有这个城市的合法公民的证明?

  除了户口,还应该改变经济适用房制度。规定一个年限,如果一个农民工在这个城市工作满了这个年限,就应该允许他们购买经济适用房。安居是确保他们最终转变为“新生代市民”的基础。

  改革户籍及其配套制度

  形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史璞(河南财经学院管理咨询研究所所长)

  “改革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形成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保证有足够的高素质城市人口和民营资本投资经营现代农业。农村人想去城市可以去城市,城市人想回去当农民也要允许。”

  要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转为新生代市民,关键还是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使进城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生存,能够就业、有房住、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能养老。因此,加快城市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秉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追求可持续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