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民工慌”到“民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3日05:1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张真真

  农民工的“幸福”生活

  这个春节,应城21岁的农民工张顺过得非常舒服,甚至幸福得有点“为难”。

  从正月初四开始,他去年的东家——江苏一家制衣公司就给他打电话,催促他节后赶紧去上班,依旧从事挡车工,并承诺月薪从去年的1300元涨到1500元。

  而同时,他在武汉开制衣公司的叔叔,也三番五次登门,要他去自己的公司上班,不管活多活少,一个月工资也答应开到1500元。

  两方的盛情邀请让张顺有些始料未及。“我都不知道去哪边了,这和去年金融危机时‘呼来唤去’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张顺顿感自己活得很有尊严。

  去年春节,张顺提前从打工的东莞回家过年。“当时真的很迷茫”,张顺说,那时好多工厂关门,让员工回乡等通知,自己费尽周折花了两个月才找到新工作。

  今年,农民工不慌了。但是,东莞、深圳、温州、苏州等传统用工聚集地,都发出了“缺工”信号,“缺工状况不亚于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我省驻东莞劳务管理办事处负责人朱智秀说。“民工荒”还波及到了山东、安徽以及我省等广大地区,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争夺与保卫战正式打响。

  “民工荒”折射产业布局之变

  在外打工4年的黄冈人王树发,已经换了3家企业,“反正是打工,哪家待遇好就选哪家,现在可以打工的地方很多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制造业等产业转移,浙江等地民营经济进一步勃兴,长三角、珠三角迅速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地,这些区域也成为广大农民工的必然选择。

  网易博主“龙行天下”谈到,自从国家对于全国区域经济重点规划以来,西部东北等地的用工需求也在增长,而且工资福利很有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民工。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冯桂林认为,中部地区正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这种承接的速度并未放缓,吸引了不少劳动力的“回流”,就近就业。产业布局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区域选择更广阔了,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某个区域农民工的数量。

  冯桂林表示,去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回暖,订单逐渐恢复,各地用工需求恢复性增加,缺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否成为标志性“拐点”

  谈及如今的“民工荒”,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农民工卢海华有些激动。

  今年35岁的他在广东打工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说辞退就辞退了,我们的保障在哪里?”

  采访中,不少农民工谈到,薪酬、事业发展、培训、文化生活等因素,都是他们找工作考虑的因素。如今,农民工正在用脚投票,表达自己的选择权。

  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提出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那时工资水平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不改善劳动条件,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拐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这说明今年的“民工荒”,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但也为我国拉响了“刘易斯拐点”的预警信号,值得关注。

  冯桂林认为,这同时表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力成本将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单纯靠压缩人力成本换取利润已然行不通了。

  农民工也因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把广大农民工当做重要劳动力资源,改变企业发展模式,升级产业结构,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用工制度,正成为一个新课题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