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是农民的儿子,喜欢和农民打交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01:10  长江商报

  ——帮扶干部刘启垣的人生轨迹

  他出生于小村里最贫穷的家庭,吃着咸菜考上大学,他工作多年仍舍不得买一部手机。到曙光村接手帮扶工作时,他曾对村民们说,他是农民的儿子,喜欢和农民打交道。前日,记者来到刘启垣的汉川老家,还原了这位“农民儿子”的成长经历。

  本组报道:本报特别报道组

  刘家曾是村里最穷的家庭

  汉川市湾潭乡沿河村,一个十分偏僻的村落,1962年,刘启垣就出生于此。17日下午,烈日晴空。记者前往刘启垣的老家探访他的人生轨迹。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中,一条幽深小道,直通刘启垣的老家。一间遗弃的破旧砖瓦房,隐匿在村子深处。在这里,刘启垣度过了18年的青春时光。

  刘启垣出生时,其父母年纪已大。在他之前,已有3个哥哥、2个姐姐。10口之家,挤在一个约100平米的三间平房内。至少经历50年风雨,那间平房至今依在。因无人居住,早已残破不堪,杂草丛生。“这是3个哥哥留给刘启垣的房子,可惜他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回来住过。”刘的二嫂刘环想说。

  “当年,刘启垣家,是村里最穷的家庭。”沿河村一名年迈的婆婆,曾看着刘启垣长大,“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他比别人更勤奋,做事比别人更踏实。”

  去年12月28日,刘启垣接手江夏山坡乡曙光村的帮扶工作时,曾透露了他对这项工作的内心情感:“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喜欢和农民打交道。”

  二哥为他放弃了读书机会

  刘环想今年58岁。1978年,刘环想嫁入刘家时,刘启垣才17岁,读高中。站在旧房前,关于小叔子的记忆,清晰如昨。兄弟姐妹多,父母年迈多病。在刘启垣年轻时,温饱是家里最大难题。虽然家里贫困,但全家人相信,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贫困的命运。

  刘启垣读书聪明,成绩总排在班里前3名。为了让弟弟上大学,3个哥哥和2个姐姐决定举全家之力,培养他成为大学生,期盼他今后改变家里的贫困局面。为此,成绩原本不错的二哥,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咸菜伴随他的高中岁月

  在刘启垣的求学岁月里,他嗜书如命。“就连上厕所,他都不忘记看书学习。”刘环想说,周末回家,小叔子除了帮家里干插秧等农活,就是埋头写作业,温习功课。

  因为生活十分艰苦,他懂得了需要比别人更加勤奋。每逢周末上学,刘启垣都会装满腌菜、臭豆腐等,带到学校。就是这几样咸菜,伴他度过了3年艰苦的高中岁月。

  1980年,他如愿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村里最早的大学生之一。

  沿河村一名老村民回忆,刘启垣是村里走出去的人才,村里人都以他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小孩好好读书。

  手机也没舍得买一部

  由于父亲去世早,五六年前母亲病逝后,刘启垣回家越来越少。平时,只有家人结婚生子他才会回家。

  今年正月初四,70岁的大姐过生日,刘启垣和妻子乘长途汽车回到汉川。次日,他又匆匆地回了武汉。“现在工作很忙,我要早点回去,况且我都见到了你们,就不必回老家了。”家里人都理解,刘启垣工作比较忙。但刘环想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成了她与小叔子的永别。“每次回家,他总惦记着工作,把工作看得最重。”

  “他工作了很多年,一直用着破旧的小灵通,手机都舍不得买一部。”刘启垣的侄女说,幺叔非常节俭,一般都穿着工作服。

  尽管在城里工作,刘启垣的日子并不十分富裕。他结婚时,还是靠哥哥和姐姐凑的几千元钱。可是,当他生活越来越好时,却遭遇了意外。

  追忆·帮扶

  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按照刘副处长给我算的账,再过七八年,我至少可以收入30万元,但他却看不到这一天了。”昨日,曙光村村民夏明满赶到武汉送刘启垣最后一程。“他是一个好人,老百姓都很欢迎他。”

  夏明满1998年,回到村里开始种植水稻。然而,收入一直不高。2002年,他挖了13亩荒地,全部种上了橘树。但因技术问题没什么收成。

  今年正月初十晚上6点,刘启垣走进夏明满家。“他从村书记那里听说了我的情况,专门上门来给我指导。”夏明满说,刘启垣问了基本情况后,教给他修剪树枝的方法,嘱咐春季要注意防旱。“刘副处长说我有经验,村里有一片荒山可以好好开发,问我愿不愿意承包。”

  刘启垣提到的这片荒山,就在夏明满所在的湾子里,面积有60多亩,已经荒废了几十年。“说实话,当时我还是有些犹豫。”夏明满担心的是,他每年的收入不多,如果承包下来,开发成本可能有些吃不消。

  刘启垣立马给他分析前景。“他告诉我,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他说得我心服口服,我完全打消了顾虑,就答应了。说完,他又动员我把房前屋后的杂草清理掉种上果树。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改善环境。”

  “他很和气,我们很谈得来,虽然是第一次聊天,但几乎是无话不说。”夏明满说,当晚刘启垣跟他拉起了家常,直到10点多钟才回去休息。

  很快,夏明满请来帮手将承包的荒山翻整了一遍,种上了2万棵杉树苗。

  曙光村村支书李先平说,刘启垣经常到农户家里走访,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刘启垣殉职的消息传来后,村民们都十分悲痛和惋惜。

  刘启垣的同事曾评价,因为年少艰苦,尽管在城里生活多年,但他保留了农村人的老实、勤奋、节俭。“他从来没有架子,心中只有工作。”

  曙光村的村民回忆起曾经帮扶过他们的刘启垣非常惋惜。

  本报记者 赵端 摄

  追忆·工作

  倾注心血,推动建湿地保护区

  今年3月l日,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省首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国内同类立法中处于前列。

  昨日,熟悉刘启垣的同事介绍,刘在担任武汉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期间,主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武汉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前武汉并没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刘具体负责承办该项目。经过刘以及其同事的努力,沉湖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而涨渡湖从武汉市级向省级在申报。另外,武汉市也先后建设一批湿地保护区,比如草湖、武湖和上涉湖等。

  第二,刘还为《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立法和申报倾注心血。刘本来是学土化专业的,但他平时还钻研一些法律知识,对湿地立法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参与起草该条例,让武汉市的湿地保护区有法可依。

  第三,刘还从事动物的驯养和繁殖工作。刘的同事还举例说,比方武汉市有人养野猪和果子狸,这都是不符合规定的,因为这些野生动物属保护动物,刘启垣和同事接到举报后,会实地调查,对破坏行为进行制止。

  无人居住的刘家老宅破损严重,刘家人在老宅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李海夫张勇军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