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78家央企退出楼市的双刃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01:46  红网-潇湘晨报

  国资委确定的以地产为主业的16家央企包括: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行动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资产重组后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房企“巨无霸”?从本质上说,到底是退出还是转移?插图/侯东梅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资委“78家中央企业将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回应,更像是一次民意的胜利——面对倍受诟病的央企地王,沉默多时的国资委终于做出正面回应。

  当3月15日央企地王制造者们一再以令人瞠目的价格频频刷新“地王”记录,试探政策底线的那个时刻,或许没有人想到,官方的明确限令,会如此迅速。

  仅仅72小时,国资委公开宣称,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这似乎是个好消息。正如一位央企湖南公司总经理所言,“这已经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在舆论和官方的双重挤压下,央企的高价拿地问题或能得到缓解。

  但更多的观察家们却表示了另一种忧虑,非主业央企的退出,是否意味着一波更大的重组浪潮将在央企上演?78家“被退出”的央企房地产资产,是否会缔造更大的16家央企房地产巨无霸?

  退出,或许意味着更高密度的集中。

  本报记者文洁 长沙报道

  “

  “是不是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

  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在两会当中,大家都记着总理的工作报告当中说要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样一种趋势。但是一天就给总理的报告上眼药,三个地王接连创出高价,而且还没盖楼,价格就已经高出了附近的二手房,甚至旁边的商品房,有的时候你在想,是不是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

  ——央视“新闻1+1”解读北京新诞生的三“地王”,白岩松发出感叹。

  行动 78家央企被令退出房地产

  国资委昨日的这次公开表态,迅速占据了各大网络媒体门户头条。

  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出关于央企地王的戏剧化结尾——“两会”闭幕仅仅一天就前赴后继上演“地王央企制造”,显然已经令相关部门忍无可忍。

  “万科观摩。SOHO无奈。华远激愤……”这是3月15日北京六块土地出让之后,《时代周报》的评价。用参与竞拍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来说,除了“中”字头企业,其他人是“花钱买丢人,不是花钱买地”。

  当天的北京, 还没有融化“两会”闭幕的那场大雪,空气依旧清冷。各界对高房价的讨伐声还意犹未尽,北京市土地市场就给了期望房价下跌的中国公众当头一棒——当天北京成交6块土地,总金额达143.5亿,且全部为“央企制造”,甚至包括主业与房地产完全不沾边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

  仅仅过了一天,3月17日,同样为中央企业的保利地产,再次以50.4亿元的高价拿下大望京4、5号地块,一时间舆论哗然到达顶峰。这,或许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频频出现的央企“地王”最大的诟病在于,财大气粗的央企客观上是在为高房价“推波助澜”。

  就在3月18日,国资委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国资委确定了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共有16家,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等。而其他未获批准的78家央企旗下的房地产业务将面临退出。

  尽管尚无法得出未来是否可以抑制央企“地王”产生的结论,“但国资委的举动已经体现其对央企屡屡高价拿地行为的重视程度,”国土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说,就在3月16日,这位直言不讳的官员表示,“应严令央企全部退出商品房市场”。

  影响 退出,或许带来更大的重组潮

  表面上看,国资委关于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说法,传达的是政府关注央企拿地行为的重视信号。而从深层次看,意味则更加深远,78家央企房地产业务的注入,有可能制造16个房地产央企“巨无霸”。

  一个数字是,2008年,这78家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户,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

  这意味着,在具有“央企开发牌照”的16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实际占据的是绝大多数份额,而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能排除将房地产业务剥离给这16家拥有“开发牌照”的中央企业的可能。

  “从清退的数目上来看,央企退出的数目是巨大的。但从实际结构上,央企的这种退出更多的是一种姿态,更多的是应对巨大民众情绪的姿态。”

  财经评论人易鹏尖锐的说,接下来他的担心是,未来78家央企的部分资产注入到其余的16家后,“还会催生更大的房地产巨无霸”。

  王资(化名),某央企湖南公司总经理。这位在房地产行业浸染多年的国企经理人毫不讳言的说,“建立超大型国有房地产公司,是政府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他透露,央企重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及,只是因为利益纠葛,一直迟迟未能实现,“而这一次,已经上升到政治问题,势必将被推行。”

  有资料显示,从2006年至2008年,国资委曾有想法将主业非房产行业的央企房地产业务剥离,注入到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以形成一个超大型的房地产央企,但时至今日,仅仅只有几宗并购完成。

  分析 新政策是“明退出、实集中”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或已成对立的争利之势。”财经观察者吴晓波在为《金融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此次78家央企“被退出”房地产事件如此受人关注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在经历2008年调控之后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带来了央企房地产领域的疯狂扩张,从而引发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不公平竞争”的争议。

  “由于可以获得垄断收益与优惠利率信贷,央企对于成本感受钝化。央企“地王”的诞生,正是央企垄断利润在房地产领域进一步放大的结果。”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说。

  有分析认为,国资委此次“明退出、实集中”的政策表态,很可能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制造更大、更具垄断性的大型房地产国有企业,从而使民营资本陷入更加狭窄的生存空间。

  而这样也同样无法避免未来央企继续以高价拿地的可能,只不过,也许高价“地王”的名字不那么陌生而已。“一方面,非主业企业的退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等现有土地开发完,而另一方面,央企仍然属于企业,国资委行政干预不让拿地,也是不现实的。”王资说。

  但另一种观察者的声音则认为,国家此次央企房地产业务的调整,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对于房地产调控的另种解读。“作为长子的央企,在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如果所占比重较大,那么更方便落实政府的调控思路。”长沙资深地产人屈国晖说。

  在日渐高涨的保障性住房话题背后,国家控制的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在保障住房上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许是政府考虑的一种方向。“央企参与房地产无可厚非,只是其承担的责任出现了误区。”屈国晖的设想是,“央企因为其具有资源垄断性,因此其应当承担保障性住宅的建设。”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