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草堂遐想

  一座杜甫草堂,令我朝思暮想了40年。走近它,我像小学生一样走进了课堂,我像游子一样回到了故乡,更像故人一样旧地重游春光。

  一千二百四十多年过去了,让我感慨的是,诗人出自茅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依然闪烁着无限的光芒。今天的人们真得要感谢当年这位穷苦潦倒的草堂主人,感谢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更感谢他挥毫赋诗、直抒情怀,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迎接我的第一个景观是梅花。导游告诉我,大寒是草堂最美的时节。看来我是幸运者,第一次与梅相逢就在这样的圣地、这样的时节,真是锦上添花。看那红、白、黄、绿四色君子,凌寒怒放,给人一种春的气息。面对一株枝干遒劲、似玉如雪的白梅,我想起了公元761年初春,诗人写于草堂的咏梅句:“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我急忙问导游,可是这株梅?导游告诉我,浣花溪畔自古就是成都赏梅的地方,诗人就是在此观梅后赋发情感的。难怪诗人有一品的梅骨,因为草堂里有一品的梅花。

  观赏完梅花,我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来到“少陵草堂”碑亭前,我久久地凝视这水木清华、一派恬静的人间圣地。我抚摸碑亭,我摇撼修竹,遐想中,我即兴赋诗一首:“茅草掩碑竹遮天,高节禾秆裹石胆。洛东一颗正直心,蜀地又得君子染。”在这里,我找到了诗人身在茅屋,胸怀天下,精神上始终追求至高境界的答案。公元759年,诗人在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地,但为什么还依然高举着现实主义的旗帜?我觉得是草堂的修竹又给了他重新生活的一种启迪。

  我终于看见诗人茅屋的旧址了,我欣喜若狂地走进了这座和旧中国老百姓一样的家门。我在院落里不断地徘徊着,我真有回家的感觉。我自豪地感到,这是诗人的家,这是全中国也是全世界热爱诗人的人们的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圣地。我久久地瞻仰着诗人住过的茅屋,详细地询问诗人学习、休息、就餐、会客的具体位置。瞬间,我仿佛看见诗人夜点明灯下苦心,在这里创作240余首田园诗时的艰辛;我仿佛听见诗人高歌鸣曲,在这里居住一千四百余天的喜怒哀乐;我仿佛闻见诗人粗茶淡饭的香甜,在这里风餐露宿时对生活充满着的爱。

  我流连忘返茅屋旧址前那水井旁的石座,我还清楚地记得40多年前,我就是坐在家门口水井旁的石座上背诵诗人在这座草屋里写出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是草堂的春雨,是诗人心里的春雨,也是我心里的春雨,更是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春雨。

  来草堂前,我有两个心愿,一是想寻访一下黄四娘家,观赏诗人笔下的庭院、花树、蝴蝶和娇莺。如果有可能的话,坐在她家里喝一碗茶,听几段她的后人讲述有关诗人的传说;二是漫步草堂溪边的柳下,听“两只黄鹂鸣翠柳”,望“一行白鹭上青天”。然后,借草堂茅屋小憩,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向门外一瞥江岸边停泊的船只。今天我来到草堂,我真切地希望导游和陪我的成都朋友能帮助我实现这两个愿望。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是刻舟求剑。他们风趣地告诉我,广厦今成草堂墙,何有溪边寻芬芳。黄四后代高楼住,蝴蝶娇莺难攀上。

  我不信,走出草堂后,按照诗人的诗意,我在锦江两岸寻觅了三天,果真是一无所获。我登上新时代锦江饭店18层的高楼,落地的玻璃窗中没有一丝令我神往的美景。

  我不自卑,我走进了诗人的草堂,虽然我没有诗人的胸怀。

  (作者单位:山西省检察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