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天当电工晚上跑摩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05:34  华龙网-重庆晨报

  “摩的,走不走?”渝北两路,昏黄的灯光下,36岁的倪文财跨坐在他那辆125摩托车上抽着烟。听到这话,他猛地扔掉烟头,迅即发动了引擎。

  白天在机械加工厂做电工,晚上便骑摩托拉客补贴家用。尽管这和一个诗人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却不影响倪文财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奖的唯一重庆人。

  漂泊经历催生诗“意”

  “感谢诗歌,每每我心中有话无处倾诉,它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倪文财时,他还显得很腼腆。尽管丝毫没有掩饰诗歌给他带来的快乐,但他坦言:“在诗歌界,我还是一个小毛头。”

  倪文财1974年在开县出生,19岁时就离开了老家。“为了生计,也为了生活得更好,当时的我不过是数以千万计打工人潮中的一个无名小辈。”

  倪文财的诗人气质,很容易在谈话间不经意地透露出来:“在河北我做过建筑,在上海我专职搞过拆迁,城市的繁华、日新月异,使我更加思念故乡。”

  倪文财告诉记者,一个人在异乡为了生计打拼的那种孤寂、苦闷,不身临其境,很难想象。但也很快催生了他对诗歌的喜爱。“我只读完了初中, 高中上过一学期就辍学了,但喜欢看书的习惯却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书本上,他找到了诗歌这种宣泄的方式。“最初我不会写,只是看。”倪文财说,那时根本没敢奢望自己还能写诗,更别提变成铅字供他人阅读。

  半月工资交了学诗学费

  1997年,在上海打工的倪文财,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小刘,次年,两人就结婚生子。成家了的他,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小两口便回到渝北落户。

  “2001年,我首次萌生了自己创作的念头。”倪文财有些迫不及待地花了自己近半个月的工资300元,报读了河北当代文学院的文学函授班。“一月交一次作业,最终老师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决定你是否结业。”倪文财说,尽管学得很笼统,但自己还是感觉收获很大。

  “好似有人把我点醒了。”随后,自己供职工厂的一景一物、打工旅途中的种种艰辛、老家屋后的退耕还林地,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

  2003年,倪文财的处女作《7月24日》,以笔名“泥文”,发表在《打工族》上,“完全是随兴而发,主题就是我当天上班的随感。”

  从那之后,“泥文”的名字就屡屡出现在《打工族》、《星星》、《绿风》等诗歌刊物上。“灵感确实不是随时都有,但哪怕是十天半月能有一首我都会坚持。”

  骑摩的拉客攒钱的诗人

  《屋后坡,土改林》是“泥文”在上月《诗刊》杂志上发表的最新一组组诗,这让他兴奋了整个春节。能在这本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月刊上发表,并且还是“他们找我约的稿”,倪文财觉得很是骄傲。

  “做人不一定要成功,关键是要自己开心,满足自己的兴趣很重要。”尽管至今仍租住在亲戚家中,月收入也仅有2000元,不时还需要倪文财下班后开摩的补贴家用,但倪文财的妻子刘女士还是显得很快乐。

  刘女士说,从认识丈夫第一天起,就知道他是一个书迷,而现在丈夫升级成了诗人,她还是觉得丈夫能圆梦就好。

  据介绍,此次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由《诗刊》社、《星星》诗刊社联合组办,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社主编高洪波等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从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中评选出来的。

  如今,在倪文财供职的渝北一机械加工厂内,每天午饭后,工人们都能看到灵感乍现的他独守一角,不时拿起纸笔写写画画。没准,不久后大家就能在《诗刊》、《星星》上看到这些文字的踪迹。

  本报记者 裘晋奕

  诗人档案

  泥文,原名倪文财,曾用名倪言,重庆开县白桥乡农民。1974年生,现打工于重庆渝北某机械厂。业余有文字散见于《绿风》、《朔方》、《岁月》、《星星》等刊物。

  诗作

  屋后坡,地改林

  我在房屋后坡寻找曾经劳作的那块山地

  挥着锄头,挥汗如雨的土地

  父亲曾教我如何握锄如何挖掘

  如何播种又如何

  看到收获的欣喜

  如今,我已找不到它了

  换上一棵棵挺立的树木

  松柏、杉木、枇杷、核桃……

  一片葱郁的绿,一片往上生长的活力

  井然有序地延伸

  给我的村庄裹上青春的头巾

  ———退耕还林!我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我的村庄我的娘啊

  不挥汗也能按亩得到粮食

  在这葱葱郁郁喷吐着精气神的森林。

  全国首届十大农民诗人

  ■36岁的重庆人倪文财19岁起打工,异乡求生的孤寂催生了他的诗情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当评委选出他,工业园区的草、家乡老屋后的林都曾给他作诗灵感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