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仃的红与黑》(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11:34  深圳晚报

  

《张仃的红与黑》(1)

  【敬文东、祝勇 合著】

  (1)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从火红的延安走过来的张仃又承担了包装新中国的任务。张仃早在抗战漫画阶段所表达过的沉甸甸的希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张仃于是应周恩来之邀住进中南海,负责对怀仁堂、勤政殿的改造,并愉快地承担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政协会徽,以及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设计装饰的重任。政协会徽是张仃主持设计的,这从来都没有疑义;而关于国徽的设计者,近来却颇多争议。

  人们习惯上认为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国徽的设计者。实际上,国徽的设计不是哪个人独立完成的。1949年7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示》,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中国特征;二,政权特征;三,形式庄严富丽。

  据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时半在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召开的政协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第二次全体会议记录,当时已收到设计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条原则而被否定。于是,成立了两个专家小组设计国徽,一个是以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专家小组,另一个是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小组。

  张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天安门作国徽主要图案的设计思想。这一设计思想以后逐步得以完善。而梁思成则坚决反对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案,而主张以璧为国徽图案。从中央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两个设计小组阐述各自设计理念的重要史料,大体可以了解当时双方的论争。

  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拟制国徽图案说明》为:

  拟制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构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模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和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

  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母题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的“U”形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为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全部作(做)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瑗结所采用的摺纹样式是南北朝造象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

  ……

  张仃也拿出了他的设计方案。他在《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中阐述道:

  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红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

  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梁思成反对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形的方案,主要理由是:一,天安门是具体建筑物,不宜成为徽标图案,否则像一幅风景画,不够严肃;二,天安门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现在看起来,张仃当初的构想大多数都体现在沿用至今的国徽上。应当说,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最终完善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参见《国徽诞生记》,《文汇报》1995年10月17日),这不仅因为画家绘制的天安门仅为目测而非实测,比例不准,而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在营造学社工作时曾亲自测绘过天安门,清华营建系的制作技术手段在国内又首屈一指,同时也表现出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使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最终由两个小组集体完成。而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则是张仃亲自跑到前门外,找到一位雕刻师傅,制作的一枚木制国徽。

  下期预告: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张仃除了将少量时间用在了国画创作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包装新中国上。他包装新中国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国徽、政协会徽、邮票和布展上,也体现在被时人称之为“毕加索加城隍庙”风格的装饰画上。

  张仃的红与黑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