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民众财产“保值”是当前要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03:07  扬子晚报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房价环比上涨幅度还在一成以上。同日,股市再度大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抛开对于数据本身真实、准确性的商榷不谈,仅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而言,问题,也是够严重的了: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国内银行的一年期基准利率2.25%,高出了0.55%,也就意味着,于09年4月存钱在银行的公众,以实际购买力计算,在一年之后,每100元中亏掉了0.55元。

  而利息收入,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主要、最重要的财产性收入,当银行利息为负利息,就意味着,多数中国公众的财产性收入为负数。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中,属于公众个人或家庭存款的部分,高达20余万亿,以0.55%的负利息计,也就意味着,一年间,以实际购买力计算,损失了1100亿元左右。

  这当然是不可以接受的。发展经济,本来是为了公众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无形损失,显然与发展经济的目的相悖。就是从基本的金融理念看,金融行为是市场交易行为,交易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交易各方共同有收益,负利息前提下,却是储户不仅没有实际收益,而且连本都保不住,违反了基本的、公平对等为核心的交易原则,于道德理念上站不住外,更是必然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遭受到惩罚。

  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楼市,乃至其他一些大蒜啊之类价格之所以让人看不懂,于很大程度上,便与公众的“保值”之心热切有关。毕竟,人总是不愿意看见自己的钱袋,有如一捧清水,不断从指缝间流失的。由热切而狂烈,一般人的理智,却终于有如一捧清水,不断从指缝间流失了,至于交易不断靠近于投机,至于投机出恐慌,投机出灾难,令越来越多的人受害。房产的所谓“刚需”,事实上存在,是居民“保值恐慌”的刚需——其他投资渠道没有,股市频频暴跌,想来想去只有房子保险,如是的恶性循环。人民日报抨击股市成中国经济“反向晴雨表”,已隐晦地提出了这一问题: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无法让普通民众享有,反而被少部分资金雄厚的投机者,用股指期货等等“金融创新”手段,攫为己有了。

  我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数据上看通胀算比较严重了,而现在回忆起来,彼时,一般公众实在不怎么恐慌,一个方面,是在增量资产上,经过连续多次的工资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整,多数社会群体,而不仅是财政供养群体受益,收入增长速度实际高过于物价通胀速度;另一个方面,在存量资产上,能面对通胀现实,于高达10多个百分点的正常利息之外,还另外给予了公众10多个百分点的“保值”补贴,无论国库券,还是银行存款,都享受“保值”待遇,真正是千方百计保证公众最主要的财产性收入不为负数。记得最高时,利息加保值在30点左右,存三年,利息就接近本金了。许多中国普通家庭的资金积累,其实都“爆发”于这一时期。如是,一般民众还恐慌什么呢?

  本当如此的。为了公众生活得更好才是终极目的,是“大道”,而发展经济不过是手段,是前者决定后者,不能由后者决定前者。即便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者造成了不利影响,亦只能直面事实,尽最大可能在前者的框架范围内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以故,在居民消费价格迅速上涨之际,必须借鉴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一方面要着力于在增量环节上协调社会分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必须迅速采取一切手段,让老百姓的财产“保值”。昨天新华社调研所发出的“贫富差距已接近社会容忍红线”之预警,我想目的也在于提醒这一点。 (湖北 许斌)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