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的“生产”认知从哪里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03:15  汉网-武汉晚报

  一篇《剖腹产之痛》的调查报道指出,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倍的剖腹产率,让紧张的医患关系再起波澜。(5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

  剖腹产属于一种手术,手术的选择权与决定权更多取决于孕妇家庭。当前剖腹产率之所以居高不下,问题不仅出在医疗机构,生育者的态度也十分关键。很多人对自然分娩存在认知的盲区,有一种“怕痛、麻烦”,“不如一刀省事”的观念。

  所以这是一个社会盲区与利益诱导叠加的问题。尽管剖腹产过滥的话题年年炒,但明显可以感觉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一种鲜明的态度与立场。查阅很多地方上关于计生与生育健康的公共服务内容,鼓励自然分娩其实并没有被写入。但事实上,在如何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上,政府可以做的工作可以更多,也更为关键。

  比如:可以向孕妇家庭提供更多关于自然分娩的健康宣教,告诉民众,自然分娩风险小,是优生优育的重要一步。

  可以明令要求医疗机构及医生们认真遵守剖腹产手术规范,没有手术适应症的民众,应严格限制其选择手术。通过监管,严格的控制医疗机构的剖腹产率,有效的遏制医疗机构通过提供这一种医疗服务来获利。

  可以通过医保报销的经济杠杆,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自然分娩,而不是剖腹产。

  在很多国家,剖腹产率之所以达标,是因为社会公众对“生育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理性认识,对自然分娩不排斥、不抗拒,对剖腹产也能如实看待,结合自身情况去作出选择。这种健康与理性的公众认识从何而来?当然和政府的大力鼓励与倡导有关。

  政府在解决某些引起卫生争议的问题上,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说,卫生部门是掌握最多专家资源、最丰富疾病信息资源的官方机构。民众相当关心官方的立场与建议,他们的观念认识很容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卫生部门的根本服务宗旨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公信力。社会需要它们发出中立的、权威的声音来作为个体行为的参考,在生产方式上,自然也不例外。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